交際法引入我國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但它卻在語言學教學中廣泛被應用,可以說是蓬勃發展的狀態。但在“欣欣向榮”的背后,我們也看到由于并不是每個教師都能掌握交際法的精髓,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不盡相同,在實際教學中,交際法并不能真正地發揮它的作用,也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片面理解交際法
把交際法片面理解成“交際”。在教學過程中單純注重語言的交際性,不注重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教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聽說的能力,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只會說,不會寫,只會模仿,不會自己組織語言。其實這是不能掌握交際法的精髓所致。雖然交際法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但也絕不否認語法方面的教學。
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際能力包括幾方面內容,其中第一方面就是語法能力。作為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語音、語法知識。語音正確,這是學習語言所必須達到的,也是第一位的。作為教師要不斷查找、糾正發音不正確的詞,做到完全正確。再有就是正確的語法知識。語法可以說是一個硬項目。要使學生靈活正確地運用語法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相當容量的語法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與鉆研,堅持終身學習。
二、教師自身知識水平不高,無法把交際法落到實處
有些教師本身知識水平不高,特別是聽、說能力欠缺,尤其年齡較大的教師,自己尚不會開口說話,如何指導孩子進行交際呢?其實交際法強調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獲得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的核心是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對象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也就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而交際最外在、直接的表現就體現在學生聽、說能力上。為了使學生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首先應具備聽說能力。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老教師都應自覺地提高自己的聽說水平。
三、教師對于所教語言的國家缺乏足夠的文化背景知識
交際法另一個能力目標是社會語言能力,即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適當理解、表達話語的能力。為使學生具有社會語言能力,教師必須向學生適時地介紹所教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發揮學習語言的主動性。而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師只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或者說有許多教師對所教語言背后所涉及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造成學生沒有足夠的好奇心與興趣去主動學習語言,缺少內動力。針對這一點,教師要在這方面加強學習。只有自己掌握大量的社會文化知識,才能有效地運用交際法,引導學生獲得社會語言能力。
四、教師觀念落后,思想偏頗
交際法還有一個能力目標,語篇能力,即把語法形式和意義融合在一起,用口頭或書面連貫地表達不同種類語篇的能力。可以說它是交際法教學的一個終極目標之一。這里澄清了一個問題,很多教師沒有把讀寫能力納入交際范疇,致使學生概念不明,觀念落后,結果造成教師不重視讀寫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聽說能力強,讀寫能力差。針對這種情況只有教師轉變觀念,把讀寫能力的培養放在和聽說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達到這個最終的目標。
在教學中,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有其優勢與劣勢,單一的使用可能造成學生某方面的“瘸腿”。因此,在使用交際法時,教師不應摒棄語言教學中的一些傳統教法,兩者結合使用,勢必能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嶺縣流水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