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搞好寫作教學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于是,教師為講解寫作技巧精心備課,為寫作命題搜腸刮肚,可以說是下足了工夫,耗盡了心血。可是結果依然不好。作文課仍然是師生最害怕、最頭疼的課。那么,問題出在哪呢?我認為,問題出在學生身上。打個比方,如果把教師所講的教學內容、寫作技巧、方法比作種子的話,那么,學生就是接受種子的土壤。正如在貧瘠的土地上再好的種子也結不出好果實,如果教師面對的是知識面窄、閱讀量小、對寫作態度冷漠甚至厭惡的學生,我想,教師講的內容再正確,講解的技巧再高超,學生也寫不出好文章來。相反,如果教師面對的是知識面廣、閱讀量大、有豐富的積累、對寫作抱著極大熱情的學生,那么,他的作文教學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這塊“土壤”肥沃起來呢?
一、豐富積累,補充營養
土壤中一定要有種子所必需的營養,種子才能生長。同樣,學生也要有作文所必需的素材,才能寫出文章。那么,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呢?
1.細心觀察,體驗生活
從五彩的生活中尋找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家、詩人金波老師,就是在母親摟著他吟唱“拉籮籮,扯籮籮,收了麥子蒸饃饃。蒸個黑的,放在盔里,蒸個白的,攬在懷里”等無數個童謠聲中感受到樸素的飽含鄉土氣息的民間童謠的律與美,享受與母親一起游戲的快樂,學會感悟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從而引領他走向了文學的殿堂,為孩子們創作了大量情真意美的詩篇,正如他在《童謠》中寫的那樣:“媽媽教我的童謠,是開啟我生活大門的鑰匙,它在我面前展現了絢麗多彩的世界。”
只要細心觀察,認真體驗,不管是宿舍、教室、閱覽室,還是操場、食堂,課上、課間還是課外活動,都有精彩瞬間,只要積極投入感情體驗,做到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就會寫出內心噴涌而出的生活感受來。
2.認真閱讀,豐富自己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可以使我們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學素養、攝取間接的寫作素材,寫作則是閱讀能力的檢測。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的這句詩形象生動地揭示了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我們現在使用的課內語文讀本,所提供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大量涉獵課外知識,要廣泛閱讀。
二、體驗成功,激發創作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有不少教師經常刻意追求立意標準、格式標準、寫法標準等規范化教學,向學生大談寫作秘訣。諸如,如何開頭點題,中間如何展開,結尾又如何照應,甚至于鼓動學生模仿課文、去下苦工背范文等等,在這種統一標準的作文訓練中學生的思維個性受到了嚴重的束縛,學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編造脫離自己生活真實與認識能力的“成人化”語言“英雄化”思想,難怪現階段學生中還常常出現這種作文現狀:“一看題目就搖頭,攤開稿紙咬筆頭,苦思冥想皺眉頭,三個小時沒開頭。”當然,這些老師的做法不能說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一點作用都沒有,多了解一些文章的開頭、結尾、結構方式等寫作范式至少可以幫助學生規范寫作,不至于寫作時離題萬里。多背一些優秀范文、記住一些名言警句的好處就更多了,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增強學生的語感,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確立主題思想,準確地選取題材,恰當地安排體裁、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標點符號等等,這無疑是提高學生作文素質的一條捷徑。但是,僅僅做到上面這些是不可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
正像一塊肥沃的、充滿孕育激情的土地一定會讓種子長出好苗,同樣,積累豐富的、充滿創作激情的學生也一定能寫出好文章。
(作者單位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西葦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