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電子技術在學習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作用。在電子電工教學中要利用實驗室的教學實踐,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實施“以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變得十分必要。針對在電子電工教學中,學生此方面能力的培養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電子電工教學;學生能力;教學改革;教學措施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21世紀,科學技術的影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面對日益加快的科學技術發展和日益復雜化的電子系統,電子電工的教學從內容到形式必將發生巨大變化,與電子電工相關的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圍繞電子電工技術實踐課教學改革,各大高校、高職、技校都必須對之進行探索實踐,以使學生在學習結束后既具有扎實的基本技能又有動手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樹立學生主體觀念,調動學生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一、教學相長,創造良好的創新型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要改革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
在電子電工教學中,教師要一改傳統的教學灌輸法,即課堂上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因為該學科的實踐性較強,電子電工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提高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抓住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學習。如,教師在對MOV指令的講解中可事先向學生演示執行過程及結果,并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最后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親身體驗。開放電子電工實驗室有利于更好地為學生創造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而這種自由探討的開放氛圍恰恰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探索能力。學生可以把頭腦中關于電子電工的相關課題和設想在實驗室中付諸實踐,進一步驗證設想,在探索中學習。因為電子科學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踐出真知,學生在實驗室的實踐有助于啟發思維,養成親自動手、實踐證明的良好習慣。在和諧民主的環境下學生可受到周圍環境的正面影響,積極性得到提高,不懼權威,實踐自己的設想。另外,師生之間要培養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這樣的民主關系同樣有助于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心理學中有一種被稱為情感遷移的現象。我們正可以利用這種現象,將學生對老師的喜愛轉移成為對該老師所教授學科的喜愛。
二、引用案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批判性、獨創性、靈活性、流暢性、精密性等特點是創新型思維的標志性特征。創新型思維的形成需要我們保持不斷的求索精神,需要我們敞開胸懷、放開眼界、廣納新知,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構建與時俱進的知識框架,形成動態的、開放的思想結構。
在電子電工教學中,我們可以將課堂的教學活動與課外的科技活動相結合,組織多種形式的思維拓展活動和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參加興趣與實踐小組,在實踐中主動地學習探索,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電子電工教學具有豐富的實踐和多種多樣的實驗活動。動手進行實驗活動有助于培養人的敏銳觀察力、靈活的動手操作能力。而長期以來學生總是學完理論,按照課本流程操作一遍。于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在電子電工教學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因此,要采用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努力做到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踐行理論。在實踐中解決問題,讓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等形式尋找解決辦法。如,在晶體三極管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嘗試設計并連接電路、測量電流,研究三個電流的變化情況。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就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四、開放實驗室,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電子電工的實驗室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個體在個人興趣、學習基礎、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教學需求,教師需要因人而異,合理安排時間和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開放性實驗室。
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四大特點是實踐教學的顯著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實踐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及開放性實驗構成了電子電工實驗的三種類型,可分為電路、模擬電子、數字電子、單片機等多個部分。教師應積極將三種實驗方法相結合,并將之系統化,將其比例科學化。努力開設各種方案的實驗課程,舉辦各種專題報告,鍛煉學生的綜合科研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快推廣素質教育,培養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成為時代的需要。在電子電工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學生的親身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又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減少對教師的依賴,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勞動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