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計》中,安排了平均數的教學。平均數作為一個虛擬數,在統計和實際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既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又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在教學中,尤其受計算過程的影響,學生理解起來容易把平均數和平均分混淆。為此,我在教學人教版三下的《平均數》時,從“移多補少”這一重要本質出發,讓學生經歷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片段:
片段一:初步感知——我看到了得到“平均高度的過程”
教師出示一個盒子,被平均分為3份,每份都裝有高度不同、顏色不同的豆子。(如下圖)請學生觀察后標出每種豆子的高度。
師:猜一猜,如果把中間的擋板抽走,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自由發言,進行猜測。
師:我們來驗證一下,看誰猜得準確。注意觀察,這三個地方的高度是怎樣變化的。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師:說說,這三個地方的高度是怎樣變化的?
生:高的變矮了,矮的變高了,最后變得一樣高了。
師:那這個高度是原來紅豆的?綠豆的?還是黑豆的?
生:都不是。
師:那我們給這個高度一個新名字,叫做這三種豆子的平均高度。誰能完整地說一下,這個平均高度是怎樣得到的?
生:高的變矮了,矮的變高了,最后它們一樣高了,這個高度就叫做它們的平均高度。
片段二:動手理解——我做到了“移多補少”求平均數
每組三種卡片,三角形7張,正方形3張,圓形8張。
三種卡片有的多,有的少,你能想辦法讓這三種卡片的數量一樣多,也就是知道平均每種卡片有幾張嗎?試一試。
學生小組合作,擺卡片。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情況。
匯報不同方法:
擺一擺。學生邊擺邊說。
師:你發現了嗎,他們剛剛移動了哪些卡片?
生:移動了三角形和圓形。
師:為什么要移動這些卡片?
生:因為這些卡片多。
師:給了誰?為什么?
生:給了正方形,因為它少。
師:最后呢?
生:最后數量一樣多。
師: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移多補少”。最后可以看出,每種卡片數量一樣多,都為6張。
片段三:理性思考——我算出了“平均數”
學生已經分小組計算完自己小組的平均身高。
師:我們剛剛都會計算小組的平均身高了,那么你會計算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嗎?應該怎么算?
生:先算大家的總身高,再除以全班的總人數。
師:大家同意嗎?可是要把全班同學的身高都加起來,很麻煩。那你能估計一下,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會和哪些同學的身高比較接近?為什么?
學生通過討論,得到結論:應該和中等身高的同學比較接近。因為所謂平均身高,就是假設讓高的同學變矮,矮的變高,最后大家一樣高。所以,平均身高一定比高的要矮一些,比矮的要高一些,只能是和中等身高的比較接近。
反思:以上三個片段,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對平均數“移多補少”的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片段一,用盛有豆子的盒子進行演示,讓大家直觀地看到,當中間的擋板抽走后,里面的豆子“移多補少”最后一樣高,這是一次借助于生活經驗和直觀演示得到的感性認識。片段二,把三種數量不同的卡片進行重新擺動,使得每種卡片數量一樣,讓學生不得不把卡片“移多補少”最后一樣多,這一次是動手擺一擺得到的直觀經驗,而這一經驗會經過算式得到理性思考,從而完成由感性向理性過渡。片段三,在學生有了計算小組平均身高的鞏固練習后,估計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則完全是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理性思考。
任何知識的獲得,都伴隨著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我們要做的,就是找準知識的本質,和學生一同經歷由“感”及“理”的過程!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