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群體是精神焦慮和抑郁的高危人群,急需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更需要教師努力提升自我解壓的能力。當前教師盡管已成為社會人們普遍向往和崇尚的職業,然而心理學專家認為,在教師中有不少人士患有心理疾患,還有一部分人會出現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
關鍵詞:精神焦慮;焦慮;抑郁
筆者認為教師發生心理疾患的原因,與心理壓力過重有很大關系。客觀地來講,適當的心理壓力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人通常有一種惰性,如果沒有一點壓力,恐怕有許多人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件事。但是,心理壓力須有一個限度,如果壓力過大,超出了人的心理承受限度,那就會發生心態失衡,輕者會出現心理困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重者便會導致一些精神疾病。
一、過度的心理壓力形成的不良反應
1.攻擊行為。有的教師遇到壓力后,會產生氣憤和不滿的情緒,然后對構成其壓力的對象或目標發動攻擊。把攻擊矛頭指向引發壓力的人物,或者轉向攻擊學生、家長、同事以及自己的家人,這不僅容易觸及道德規范,加重心理壓力,從而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而且還會引發新的矛盾、新的壓力。
2.抵觸、冷漠。有的教師碰到壓力后,消極抵觸,對學校的新要求、新任務不予理睬或消極應付,骨子里固執己見,不思改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一些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老套,已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盡管領導與同行多次提醒應適當改變教學方法,自己通過聽課、評課也有所感,但仍然固執己見,沒有一點創新意識,不思改變。也有的教師則表現出無動于衷,對周圍一切“視而不見”,但事實上他們的抵觸行為和冷漠的態度就是對壓力的一種防衛。
3.抑郁、焦慮。有的教師碰到壓力后,會產生自卑、失落、緊張、恐懼等情緒,甚至會產生胸悶、注意力渙散、不思飲食、失眠等癥狀。一些教師一遇到壓力或阻力就主動放棄了原來追求的目標,變得失去自信心,意志消沉,不思進取,降低了自身對外界的積極反應能力,從而導致自卑心理產生。主觀上放大壓力的嚴重性,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會造成極大傷害。
如果長期感受過度的壓力會給教師的心理健康帶來威脅,并影響教師的身體健康,同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如何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是當下十分迫切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緩解教師心理壓力的對策
從辯證學的觀點來看,壓力對人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使人產生積極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也能使人產生消極的行為和情緒反應。如果當教師不堪壓力而產生消極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時,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做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1.熱愛學生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討厭學生的教師工作起來一定非常痛苦。反之,會在學生的尊重中感受到職業所帶來的快樂。也就能淡泊名利,求得心理平衡,自然心理也就健康了。
2.學會平衡自己的情緒
人生旅途中總會出現一些坎坷和挫折。為了健康地、無憂無慮地生活,人人都應當學會平衡自己的情緒,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學會一些平衡情緒的方法。當你為一件事苦惱時,要學會合理宣泄,找自己的摯友、親人傾訴,但談話要遵從客觀事實,談話對象應為人正直、善解人意,否則又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要學會自我放松,思想轉移,不想了,也就沒事了,看看別人都很快樂,對自己也是個感染。
3.加強心理健康的疏導
增進教師的心理健康,關鍵還是要增強教師對壓力的承受能力。首先,要開展一些關于教師壓力舒解的活動和請專家進行相關講座,開設心理咨詢門診,購置一些關于心理調節方面的書籍,聘請一些德高望重、有專業特長的教師承擔心理疏導工作,給予教師多方位的關懷。其次,要加強教師崇高職業道德感教育,使其樂于享受恬淡的生活,懂得感恩社會,感恩國家。
除此之外,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現他人的優點,注意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都有助于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
教書是一項精神價值重于物質享受的職業,知識分子一向的傳統精神是“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相信教師們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認同從事教育事業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事業。只有熱愛教育事業,將物質享受放在次要的地位,甘心過恬淡的生活,保持寧靜的心境,才能夠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楊廷忠,劉曉林.心理壓力公共衛生問題與預防對策.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3):88-90.
[2]冒容,賀曉星,穆榮華,等.無覓桃花源何處好耕田:高校教師精神壓力問題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36.
[3]范存欣.高校教師心理亞健康及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4,31(3):320-322.
(作者單位 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英語專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