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農村英語學困生心理特質以及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象的分析,有助于教師透過現象看本質,有助于教師把握農村英語學困生心理,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分層教學、合作學習,激發農村英語學困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農村英語學困生的發展,貫徹新課改理念,落實素質教育“面向一切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精神。
關鍵詞:農村英語學困生;心理分析;分層教學;合作學習
長期以來,英語學困生多一直是困擾農村中學教學的一個主要消極因素。農村中學學困生的出現有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內外多方面的原因。隨著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學生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馬特萊法則”中的“二八效應”(即關鍵的少數往往是決定整個組織成敗的重要因素)在英語學困生身上也是應驗的。雖然學困生只有20%,卻占去教師80%的精力、體力和工作時間,甚至這個問題簡直還成為教師揮之不去的困擾和焦慮。如何讓教師在20%學困生身上所花費的80%的精力、體力和時間起到一個比較理想的作用,就應該“查找病因,對癥下藥”。
一、農村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心理特征
農村中學學困生的出現有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內外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自身心理因素造成學習反復失敗所致。
1.缺乏自信心
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起步比較慢,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比較差,由于個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即使通過努力學習,但是成績總是“墊底”,有時甚至還遭到同學的嘲笑、家長的責怪或是老師的批評,形成自卑心理。
2.膽怯心理
但凡學困生都有一個通病:膽怯。有的學生怕讀錯、怕講錯,怕周邊同學笑話他們,因而不愿意開口。有的學生學習上有問題羞于向老師提問,也不敢向同學請教,進而造成自信心完全動搖。上課回答問題的答案都是“I don’t know”,或是緘口不言。在學習上造成知識的障礙重重,越積越厚,直至不可收拾。
3.厭煩的心理
一部分學困生對學科以及學科教師有看法,認為學習英語沒什么用處或是認為教師對他們不好、關心不夠等消極因素,“恨屋及烏”,于是產生厭煩情緒,逐漸疏遠了老師,漸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除此之外,學生還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消極心理等都是學困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二、轉化農村英語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
針對農村英語學困生在學習中心理方面所存在的這些障礙,在教學中我們應對癥下藥,找出行之有效的對策,首先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不斷嘗試成功,提高他們的自尊自信水平,逐步轉變失敗心態,從而逐步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1.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關愛學生,增強學困生的學習信心
教師的教育思想貫穿整個教育過程,承認學生有發展的潛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逐步扭轉學困生的失敗心態。一位優秀的教師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招,對待學困生要向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管他們多么落后,都應以贊賞和賞識的目光看待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心態。因此,教師在對待英語學困生時,更應該充分尊重、理解和愛護學生,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2.設置實踐與成功的情境,激發學困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困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教學的實際需要,通過設置最符合他們的教學情景,為學困生提供便捷、有趣的使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的語言達到學習成功的愉悅,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除上述之外,教師還要據課程標準,實施分層教學,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課堂趣味性;開展合作學習、發展合作精神等都是克服學困生心理障礙的對策。
總而言之,要充分分析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心理特征,樹立“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人格發展,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實踐科學可發展的教學策略,促進學困生積極參與,全面發展。
學困生轉化工作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必須建立在教師與學困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情感基礎上,要善于看到學困生身上的亮點,給他們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能逐步消除因失敗而產生的各種消極情緒,指導學困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啟發他們最終達到主動學習。針對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只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對學困生充滿信心,幫助他們樹立成功的自信,實施適合他們心理特征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那么學困生的轉化效果將會更佳。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2002.
[2]林樂波,畢義星.教育心理效應解密.山東出版社,2008-05.
[3]蔡慧萍,蔡明德,羅毅.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北京師范大學,2005.
[4]羅文軍.英語分層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5).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巷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