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喀什地區的新課程實施,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凸顯出來一定的問題。挖掘存在問題、探求問題成因、提出有效措施,將成為提高區域內新課程實效的關鍵。
關鍵詞:喀什地區;新課程;現狀;問題;對策
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同年9月新課程標準和實驗教材在實驗區試用,進入新課程實施實驗階段。從2005年秋季開始,中小學原則上都進入新課程,標志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南疆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地處祖國最西部,經濟發展滯后,生產生活條件差,各縣鄉居住、辦學成本高,再加上雙語師資力量匱乏,使教育發展處于較低水平。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要實施全面、合理、深入的課程改革,所遇到的困難會比全國其他地方更加艱巨,出現的問題也會更多。真實情況到底是什么?新課程在實施進程中會面臨哪些問題?推進民族地區新課程有哪些有效措施?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深入喀什地區部分中小學進行了新課程實施情況的調研。
一、喀什地區新課程實施現狀
(一)取得的成績
1.中小學課改推進順利。2002年喀什市首批進入課改,2003、2004兩年逐步推進,2005年喀什地區基礎教育課改全面推開,2008年高中開始進入課改。
2.新課程實施呈現出了一定特色。如,送教下基層,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師生成長記錄袋,對綜合素質進行跟蹤;實施了參與式教學培訓,使師生在參與和互動中提高了能力。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1.民漢教師對新課程的認同不高
在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的民漢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大都基于自己的經驗和實際情況。漢族教師對新課程認同較高,覺得新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可以適應新課程。但大部分民族教師卻認為新課程在內容設計上基本沒有考慮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對于少數民族本民族文化體現得太少,內容大部分是按照普通類的教材直譯的,與當地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相差太遠,不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與認同。
2.民漢教師的新課程培訓量足質低
通過對“您是否參加過課改培訓”這一題目的統計結果看,喀什地區的民漢教師參加新課程培訓率為100%,但是喀什地區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卻感覺培訓在保量的前提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培訓教材內容多、課時少、理論強,教師的課改理念和行為在培訓前后并沒有顯著改善;課改培訓采取教考分離方式,使考試內容與授課重點大相徑庭,導致學員對課改培訓目的產生懷疑。
3.民漢教師課程觀念淡薄,課程意識落后
喀什地區地處偏遠,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特別是受經濟發展滯后的影響,從家長、教師、校長到地方政府,都把學生能考上大學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在這種狹隘目標的驅使下,使得部分教師課程觀比較落后,在實際教學中,把任務目標簡化為維持課堂秩序、傳授書本知識和取得較高分數,而不去思考新課程的實施價值和意義,影響了新課程實施的實效。
二、喀什地區新課程實施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課改政策不夠本土化,阻礙了課改進程
南疆地區屬于民漢聚居區,民族學生比例占到了近75%,盡管在教材的編寫、課程的創設、課程的結構等方面做了大幅度調整,但課改政策、教材、評價基本還是以漢族學生的學習模式和學習能力為主,沒有考慮本地區教育的實際特點,造成了課程改革的膚淺性、改革缺乏內在原動力,阻礙了民族中小學課改的進程。
(二)課改培訓不務實,流于簡單化的形式主義
新課程改革以建構主義課程理論為指導,提出了課程實施的開放性、課程評價的發展性以及研究性學習等諸多新的理念,課改培訓應以促進教師樹立和不斷更這些理念,指導教師課改行為為目標。但事實情況是,喀什地區的課改培訓重視任務意識,強調培訓任務的完成,而缺乏目標意識,導致培訓成了“低水平的重復”,甚至背離了基礎教育的基礎性。
(三)課改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
喀什地區基礎教育作為西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設置受本地區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影響。但在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人對這一問題沒有達成共識。比如,有人強調現階段我國民族地區和其他地區存在的差距還難以克服,強調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在內容、質量等方面與其他地區不宜有任何區別。也有人強調,民族地區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其教育要服務于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小學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應和其他地區的學校有差異。在這樣的分歧認識下,使得喀什地區中小學的辦學方向不夠明確,從而使課程改革不能深入進行。
三、喀什地區新課程實施的對策思考
(一)調整民族教育政策,設置多元文化課程
喀什地區的新課程,應從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出發,進一步認識民族教育及教育內容的特殊性,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用語等方面,既要考慮本民族的文化環境和本民族的發展需要,又要兼顧以主體民族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大背景,進而建構新課程本土化的目標、途徑和實踐模式,設置多元文化課程,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知識與能力,還有利于增強民族師生對新課程的認同。
(二)立足新課程實際,形成高效課改團隊
針對喀什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應認真反思,加強研究,肯定和汲取“新課程理念”中符合本區教育實際的成分,適當進行修正,進而修訂本區域內的“新課標”,形成“一線教師——基層領導——地市領導——高校教師”梯隊,高校教師運用科研指導基層教學實踐,基層教學實踐又不斷生成新問題,往返循環,以點帶面,輻射全區,逐步提高課改效果。
(三)促進教師專業化進程,提升新課程實施觀念
一方面,教師要把新課程實施看做是自身專業發展的新契機,抓住機會,認真學習,大膽創新,努力實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抓住這一機會,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師培訓機制。要通過教師在職培訓、專題研修、教學研究、遠程教育、送教下鄉、觀摩示范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使教師熟悉新課程,掌握新課程的主要特點,樹立現代教育觀、質量觀和學生觀,使這些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更好地促進喀什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研究:以夏河縣兩所藏族學校為個案[D].西北師范大學,2008.
[2]張詩亞.多元文化與民族教育價值取向問題[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7.
[3]倪勝利,張詩亞.民族基礎教育為什么打基礎[J].民族教育研究,2007:5-8.
(作者單位 喀什師范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