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什么是“自我意象”以及如何巧妙運用“自我意象”,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自我意象;意識和潛能;夢想成真
美國一所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調查。這個調查在女大學生中進行,主題是“誰是最動人的男性”。有一種回答讓人拍案叫絕:“如果他覺得自己是動人的,那么肯定就是這么回事。”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有動人的魅力,必須有很好的“自我意象”。
其實,自我意象的價值,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自我意象是心理學和個性創造領域的一大突破,是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發現之一。所謂“自我意象”,就是自己在自己心中是個什么樣子,即“我屬于哪種人”的自我認定。它建立在人們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的基礎上,體現了一個人自尊的程度。一般來說,自尊度越高,潛力就發揮得越充分;自尊度越低,潛能就越受抑制。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自認為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是什么樣的人。這是因為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樣的人,就會要求自己按這種人的標準去行事,自然就會成為這樣子的人。如,世界旅館業巨頭康拉德·希爾頓,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常?!鞍缪荨甭灭^經理的角色,在擁有一家旅館之前,他就想象自己在經營旅館。后來,希爾頓將他的連鎖店發展到世界各地,成為享譽全球的旅館大王。這就像一部比計算機更神奇復雜的自動機器,它會按照自身所提供的信息操作。如果自我意象提供的信息是:無能、難成大器等否定性的自我意象,那么它就以失敗的程序去操作,并將結果引向失??;如果自我意象提供的信息相反,那么結果也相反。與此同時,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窮無盡的,英國作家、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巴贊指出:“你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哈佛大學的著名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一個普通人只運用了其能力的10%,還有90%的潛能有待挖掘。而我們相信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是由我們的自我意象界定的。所以,形成積極,正確的自我意象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般來說,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體驗,別人對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認為別人對他所持的看法等——這一切,都促使了自我意象的形成和鞏固。當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步伐加快,社會現象紛繁復雜,良莠并存。而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對社會生活常常難辨好惡、優劣、真偽、美丑,同時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形成和鞏固積極正確的自我意象的能力相對較差。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幫助十分重要。除了父母之外,教師的思想行為、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在他們看來,教師的話就是真理,教師的言行就是道德標準。教師的思想、行為、品質,無時無刻不在感染、熏陶、影響著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提高個人素養以促進學生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它是學生能否形成良好自我意象的關鍵所在。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他的《不過如此》一書中講述了他的一段經歷。由于上課走神,數學老師掰了一小段粉筆,準確無誤地砸在他臉上,說:“你把全班的臉都丟盡了?!睆拇?,他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患上數學恐懼癥。對他來說,“數學是瘡疤,數學是淚痕,數學是老寒腿,數學是類風濕,數學是股骨頭壞死,數學是心肌缺血,數學是中風……當數學是災難時,它什么都是,就是不是數學”。
師長們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或許會了卻了一個孩子的一門心思,讓他的生命走廊里少開一扇窗戶。那么,教育確實會成為為數不少的孩子們的“滅頂之災”。
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為師之道,端品為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校好比一種精致的樂器,它奏出一種人的和諧的旋律,使之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但要奏出這樣的旋律,必須把樂器的音調調準,而這種樂器是靠教師、教育者的人格來調音的?!?/p>
許多年來,心理學家從不同方面和角度,一次又一次地證實了一個道理:自我意象是可以改變的。已故的自我意象心理學先驅普萊斯科特·雷奇認為:學生學習某一科目有困難,可能是因為(從學生的眼光看)他認為自己不適于學習這門學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變學生的這種自我觀念,那么他對這門學科的態度也就相應改變了。大量事實也驗證了這個理論。改變自我意象就能改變自己的個性和行為,同時如果擴展了自我意象,還能擴展自己的“潛在領域”。而要使學生改變自我意象,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發揮的作用。
教師其實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如果學生從你這面鏡子中總是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成大器的自己,他形成的自我意象必然是一個失敗者,他不禁會對自己說:“我為什么沒出息、沒長進?”而諸如此類的負面信息會讓他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無能,愈發地沮喪、自卑、無奈甚至“破罐子破摔”——如此,他在學習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如果學生從你這面鏡子中總是能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不斷進取、敢于迎接挑戰和承受挫折的自己,他必然會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成功者,他就會不斷地對自己說:“我真棒,而我以后還會更棒”之類的鼓舞信息,感受到自尊、自信、自豪,繼而自強不息——而他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鏡子這東西說起來只給人一個影像,但大家的生活里還真離不了它。不同的鏡子給每個人看到的東西也各有不同,有人看見了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美好的品行,越看越愛看;也有人看到了自己不曾意識到的弱點,感到頹廢沮喪。那么,在學生面前,教師應該是怎樣的一面鏡子?是只會產生縮小虛像的凹透鏡嗎?還是有一說一反映真實情況的平面鏡?抑或是有原則地產生放大或縮小像的凸透鏡?
清代思想家顏元說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痹诮虒W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象”,就必須崇尚鼓勵式的教育方法,多對學生提出一些符合他自身實際情況的期望和要求,真誠地對他們說“你行”“你試試”“你能夠成功”之類的激勵性話語,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使其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意;由衷地為他們高興,說一句:“你真棒。”別用“你不行”“你真笨”之類的貶低性語言,別用分數衡量學生,更不要因做錯一道題、寫錯一個字甚至是生理上的一些缺陷來挖苦學生、諷刺學生,這樣粗暴的行為只會讓幼小的心靈多幾分自卑,少幾分自尊、自信。
老師們,更多一點去觀察吧,學生的靈智和欲求,總是發生在教師的不經意之時,稍縱即逝。很多時候,學生身上并不是缺乏靈智和欲求,而是我們缺乏了發現的眼睛。請相信:愛心可以融化一切尖銳的芒刺,理解可以搭建起心靈溝通的橋梁,信任應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一扇永不上鎖的門,您期待的目光是豐盈的陽光、空氣和雨露,將伴隨著學生健康成長。讓我們做一面忠實的魔鏡吧,讓孩子看到他們更美、更好的模樣,從而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喚醒他們去發展自己未完全發揮的優勢。一句信任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尊重的態勢,都能喚醒學生沉寂已久的意識和潛能,都能使學生天性中最優美、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到極致。教育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耐讀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方法可以適用于所有的孩子,所以千萬別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教師自己的意愿把孩子都塑造成為“標準件”和“工藝品”。唯有用愛心、真心做孩子們的心靈知音,才能和孩子們一起編織一個個美麗的、希望的夢,最終夢想成真!
參考文獻:
[1]麥克思維·梅茨.自己改造自己:自我意象與人格改造.梁春,劉嘉廣,譯.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12.
[2]劉津.超越自我:完美人生的20條心理之路.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04.
[3]周弘.教你如何賞識孩子:賞識教育操作方法.華語教學出版社,2001-09.
(作者單位 鎮江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