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文在《今天怎樣做教育》這本書中寫道:“教師不能光追求給學生滿分,還要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自從選擇了教育這一行,我就給自己寫下了這句話當座右銘。我知道,‘滿分’是‘應試’層面的,是教書匠的追求;‘滿意’是‘服務’層面的,是職業化的追求;‘滿足’是‘科研’層面的,是教育家的追求。就像‘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教育家的教師,也不大可能是好教師。雖然,最終成為教育家的教師鳳毛麟角,甚或幾無可能,但必須承認,有教育家夢的教師,比沒有教育家夢的教師,更容易成為優秀教師。”
“用腦袋走路”的盧志文的話擲地有聲,讓我這樣一位從事了二十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師茅塞頓開,獲益匪淺,可以說為我今后的路應當怎樣走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前進的動力。
多年的應試教育讓我們這些教書匠為學生提高分數而樂此不疲,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地工作著。分數是學生的命根子,承載著父輩的希望,關乎學生一輩子的命運,關系著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升遷榮辱。只要你教的學生分高就能得到社會的許可、家長的贊揚、領導的微笑,分數成了衡量教師工作的唯一價值標準。教師為了提高成績絞盡腦汁,填鴨式、滿堂灌、題海戰術,搞得學生累老師苦,師生身心俱疲,得不償失。在教育大變革的今天,追求學生的高分數是必要的,但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用盧志文的話來說只停留在教書匠的水平上,對學生的素質提高不利,于國家、民族未來的發展不利。教師的工作更應該放在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軌道上來。有了這樣的高度,教育事業才大有希望。
“教師有雙重快樂:育人與科研。要做一個科研型教師,就必須把眼睛瞄準我們身邊的教育教學現象和我們面對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近幾年來,教育教學科研之風全面展開,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要求每個人都要有教研課題,人人做教學研究。而有一些教師可能和我有同感:教研是教育專家的事情,我能成專家嗎?一些人不愿意做這項工作。讀了盧志文的《今天怎樣做教育》一書,我對科研的認識又有了改變,教研的過程是學習、實踐、創新的過程。教育科研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教師解決復雜問題,幫助教師減輕教學負擔。教育科研有助于增長自己的理論水平。將其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進行教育科研還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面,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因此,教師要成長為一名專家型教師,教育科研必不可少,可以說教育科研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愛自己,栽培自己,做一個幸福的研究型教師。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有幸福感的研究是因為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發現和創造,研究者因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中。
“好教師就是那些給學生滿分、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的教師。”精辟的觀點,為我們今天做教育指明了方向。孔子教育學生時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我們做教師的,不僅要做提高學生分數的教書匠,而且還要做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的教師。我們應當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要有做教育家的夢想,不斷地去實踐探索,這樣才能把教學工作做好。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想做教育家的教師不是好教師。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