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就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討論了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關注點,以教學實例闡述了如何設計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生活性;數學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情境”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這種教學環境最大的好處就是利于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消化和吸收。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說過:“‘情境教育’的好處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教活了,把孩子們教活了,把教學過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體現出來了。”所謂情境教育,實際上就是注重了教學情境的設置。作為知識存在和應用的環境背景或活動,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和推動學習者的認知活動、實踐活動以及情感活動等,能夠提供學習的素材。
情境設計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現實、已有的知識經驗,更要服務于數學的學習,下面是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數學情境的一點體會。
一、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抓住大多數學生的興趣愛好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數學問題情境要想吸引學生,就必須從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中挖掘數學因素,引起學生懸念,引發學生思考,使其順勢進入新知的學習。
案例:教學數學七年級下冊(蘇科版)《認識三角形》時,我在教學時抓住中學生追星的現象,針對中學生大都非常喜歡籃球明星姚明的現實,設計了問題情境。我用多媒體投影給出了姚明的圖片,并用文字給出了姚明小檔案:身高226 cm,體重125 kg,臂展221 cm,腿長141 cm。提出問題:有人說,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嗎?說說你的理由。
問題一提出,馬上吸引了學生。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說,認識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關知識說出理由的。學生帶著一種沖動,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認識三角形》這一節的學習之中,不但關于姚明的問題解決了,更為重要的是,三條線段滿足一定條件才能構成三角形的知識難點被學生在興奮中突破了。
二、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抓住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或數學經驗
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學習新知。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由于問題情境只是本節課的開場“序幕”,不是本節課的主題和高潮,因而不能復雜、繁瑣,要切中重點,做好鋪墊,引出主題。
案例:教學數學七年級下冊(蘇科版)《同底數冪的乘法》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計算:(1)102×102 (2)102×103。
學生計算出結果后,教師設疑:你對102×102=104可以做出幾種猜想?兩道題結果都正確的是哪一種形式?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出現了兩種猜想: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學生通過觀察102×103=105,從而否定了后一種。這個設計從學生已掌握的乘方和熟悉的乘法知識出發,通過巧妙設疑,合理啟發引導,使學生于正常的思維處產生了認知沖突,形成了同底數冪相乘的初步感性認識,走進了最近發展區,為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上的下列問題做好了鋪墊:
計算:(1)105×108;(2)10m×10n;(3)2m×2n;(4)am×an(m、n都是正整數),總結同底數冪相乘的規律。
三、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利用學生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
認知論告訴我們,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基礎是生活中對事物的感性認識。要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建構知識,就必須了解學生的準備狀態。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弄清楚本課學生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的出發點,做好學生的學習準備,啟動學生生活中的相關實踐經驗和經歷。
案例:在教學數學七年級上冊(蘇科版)《比0小的數》時,教材是從知識競賽計分的問題引出負數的。考慮到農村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
問題1:小東同學用4元錢買筆記本,若每本1元,則買3、4、5本時分別剩余了多少錢?用算式表示。
問題2:氣象臺預報,明天氣溫要下降4~6°C,若明天某時的氣溫是5°C,則當溫度下降4°C、5°C、6°C時,某時的溫度分別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對于上述兩個問題,學生有生活經驗和經歷,可以用負數表示不夠減的運算結果,即列出算式4-5=-1、5-6=-1,也就是還差1元、溫度降為零下1°C。老師告訴學生,在中國古代,人們也正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不夠減的情況才引入了負數。負數引入的這一難點,通過這兩個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經歷密切相關的問題順利解決了,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本中負數的知識奠定了基礎。
四、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注意情境的數學作用,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吸引眼球”
如,某教師對“情境”創設簡單化地理解為“形象+習題”,在一節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同學們,今天齊天大圣孫悟空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孫悟空頭像+復習題,其次是孫悟空頭像+例題,再次是孫悟空頭像+鞏固練習,最后還是孫悟空頭像+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孫悟空的頭像,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價值呢?其實,本來有趣的孫悟空出現在這樣不倫不類的場合中也失去了他應有的“磁場效應”。
教者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好的教學情境,除了把握好上面四個方面外,數學教師還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同時還要及時地捕捉學生的新思維、新發現,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并經常與他人交流,虛心學習。數學問題情境是一節數學課的開場,萬事開頭難,但每一個好的問題情境的創設,都是對難點的最好回報。要知難而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享受快樂,充滿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趙國忠.備課最需要什么.1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
[2][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1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青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