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個集聽、說、讀、寫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教學過程,而寫作訓練是對一個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全面考查,也是一個全面考查學生各方面知識的平臺。但是現在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境,如何讓學生走出寫作困境成了教師作文教學中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關鍵詞:寫作;走出;困境
一、讓學生走出“文本閱讀欠缺,對社會生活視野不夠開闊”的困境
現在的學生應該說他們接觸生活的途徑是很多的,他們可以從書本中去汲取,從電視中去領略;可以從報刊中去感受,從網絡中去收獲。可是就是因為學生接觸生活的途徑太多,也導致了現在的學生真正去看書的不是很多了。他們更多地被網絡所吸引,更多的是抱著電視不放。電視及電腦網絡等現代媒體,就是這樣殘酷無情地侵占了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并逐步摧毀了我們傳統的閱讀陣營,讓他們失去了更多的看書的時間和機會。這種種原因造成了學生文本閱讀的欠缺,對社會生活的視野不夠開闊。這樣寫起文章來就顯得知識貧乏,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不清。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引領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成為生活的主體。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搞好課內的閱讀教學,還應該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的美文,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從課外閱讀的世界里獲取更多的精神養分和語言養分,使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強烈向往之情。同時這樣也能讓學生不僅對家庭生活比較熟悉,同時也會加強對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的更多、更深的認識。這樣學生在寫作中就不會再出現那種知識貧乏,對社會生活視野不開闊的現象了。
二、讓學生走出“生活體驗欠缺,對生活認識不充分”的困境
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葉圣陶老先生早就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面對這些至理名言,我時常感到我們的學生的悲哀!迫于升學的壓力,他們長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學校、再由學校到家庭的單調的直線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風霜雨雪、花鳥蟲魚,他們可以熟視無睹;周圍的車來人往、世事變遷,他們可以麻木不仁;國際的風云際會、縱橫捭闔,他們可以漠不關心。美麗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都因升學的壓力而被無情地隔在他們的身外。難怪學生寫起作文來,常常感到無從下筆。而要改變這種現狀其實也不難,關鍵是我們要邁出那“走出去的第一步”。無論是我們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內容的安排,還是我們學生現在的自身條件,應該說都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教師應該引導或是組織學生走近自然、親近自然,讓學生更多地去認識周圍的大自然,了解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讓學生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同時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去關注身邊的人或事,讓學生做社會的觀察員,生活的體驗者,讓他們感受到大雪災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感悟到大地震對我們心靈的震撼,讓學生能始終感受到時代的脈搏,感受到社會生活的鮮活。這樣學生寫起文章來就會得心應手,有了這生活的源泉,學生的作文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正如葉老所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
三、讓學生走出“創新意識欠缺,對生活的感受不生動”的困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對學生的作文,教師最不愿看到的是缺少創意,缺少新鮮感。而這也正是現在的學生的一種通病。現在的學生買的作文書可不算少,但是他們往往懶于自我創新,而是喜歡模仿范文,久而久之,不利于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創新思維的火花因為步人后塵而漸漸熄滅。觀點陳舊,落入窠臼,面目可憎,學生腔十足,毫無新意可言,讀之有“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去力求創新。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去感受生活的生動,去生動地感受生活。其次,在立意上要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在選材上要培養學生善于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在結構上要讓學生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重點是在語言的運用上讓學生力求生動鮮活,雅俗共賞,典雅而富有文采。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生動、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之一,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對詞匯的積累,加強對美句、美段、美文的積累和靈活運用,讓學生寫作時言簡意賅,錯落有致,這樣就會讓讀者減少閱讀的視覺疲勞,增強文章的語言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學生寫作是對學生生活的一個全面檢驗,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給他們造成了許多困境,我們只有幫助他們走出這一個又一個的困境,他們的生活才會更陽光,他們的寫作也才會更陽光,才會“感情真摯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作者單位 湖北省洪湖市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