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在作品中表露的認知、情感、個性常常會被成人所忽視,教師有時無法關注幼兒真正的需要,所以必須走近幼兒、豐富其心靈,讓他與同伴和作品進行對話,讓他在對話和交流中有所成長和提高。
關鍵詞:畫意;對話;成長
新綱要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創造,分享他們的創作快樂。但是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幼兒的創作過程始終比作品更受重視,幼兒作品中表露的認知、情感、個性常常會被成人所忽視。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孩子缺少用語言來補充自己作品的機會,其強烈的表現欲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內心的真實感受被活生生地受制于繪畫的表現力上。所以,教師必須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各種畫意表述的支架,讓幼兒作品真正成為打開其心靈之門的金鑰匙。
一、走近幼兒——“我與孩子一般大”
1.用愛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組織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柔和的語氣、親切的眼神、愉悅的表情,給孩子母親般的慰藉,讓孩子感覺“老師像媽媽的溫暖”。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孩子間的個性和能力差異,帶著放大鏡去尋找孩子作品中的閃光點,相信每一幅作品都是孩子真實的內心表現,都是讀懂孩子的有效途徑。所以不管孩子作品的表現力如何,教師都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幼兒的作品。
2.嘗試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在孩子的美術作品中,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和人一樣蒙上了一層感情色彩,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活力和靈氣。如,人可以長上三頭六臂,如孫悟空般神通廣大,不受任何空間、時間的限制;汽車是會說話有感情的汽車,它可以變形成各種形狀,可以裝上螺旋槳和自動翅膀在天空和海洋中自由行駛等等。這樣的世界是成人所不及的,對成人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是非常不現實的。但對孩子來說又是那么的自然和真實,是他認知能力所及的世界,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所以教師要超越現實,進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多問孩子幾個為什么,學著用他們的眼光看待世界。你會發現這樣的世界原來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富有意義。
二、豐富心靈——“做生活的有心人”
1.豐富生活經驗
美術活動是對現實的再創造,都是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離開了生活經驗,幼兒美術活動中的創造就如無米之炊,幼兒作品中的畫意只是教師作品中畫意的簡單重復。所以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幼兒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比如,組織幼兒參觀公園、動物園、博物館、商店、工廠等地方,結合具體的環境,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所感知的對象,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思考、想象。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在腦子中積累大量的表象,這些表象有些是對自然環境中各種事物特征的感知;有些是對周圍環境的主觀感受;有些是對社會規范的認知;有些是……但是不管它屬于何種形式,此時的幼兒是一個對生活有自己的體驗的獨立的個體,這樣的他才能有感而發,有內容可畫。
2.梳理生活經驗
在開展美術的教育活動之前對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梳理。每個幼兒對周圍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認知和經驗,但是他們的這些經驗都是不完整的、凌亂的。所以教師有必要在開展美術活動之前對孩子的生活經驗進行梳理。這種方式可以是啟發式的提問;也可以是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豐富的提問;還可以帶幼兒進行現場參觀和觀察等等。比如,孩子在畫媽媽的頭發之前,先讓幼兒回家去觀察媽媽的頭發,然后在美術課的導入過程中,讓孩子講講媽媽的頭發是怎么樣的,長頭發應該怎樣表現等等問題以梳理其生活經驗。
與此同時,幼兒在作畫過程中與同伴的對話也是對生活經驗進行梳理的一個重要途徑。幼兒在繪畫創作時不像成人作畫那樣一聲不響,他們總是不斷地交談、討論,不斷地進行著對話。這時,對話者完全處于平等地位,他們通過提問,相互激發,不斷對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表現方式。
下面我們來看幼兒在創作“廚房里的媽媽”時的一段對話:
幼兒1:媽媽平時扎一根小辮子,穿著高跟鞋,她在廚房做飯時系著圍裙(除了畫辮子、高跟鞋,還畫了大大的圍裙,表示媽媽在廚房)。
幼兒2:我媽媽做飯時也系圍裙。看,這是個大鍋,媽媽叉著腰燒飯呢(指著自己的畫)!
幼兒3:媽媽每天給我們做飯是很辛苦的。
幼兒1:對了,怎樣表現媽媽做飯很辛苦呢?
幼兒2:媽媽做飯要流好多汗,我要在媽媽臉上畫上許多汗,因為媽媽累了。
幼兒3:我要畫上自己,表示在媽媽旁邊幫忙。
幼兒4:我會彈琴,當媽媽做飯的時候,我想給媽媽彈貝多芬的曲子,這樣媽媽就不覺得累了(于是畫了許多樂譜)。
幼兒5:我要把冰箱畫得大大的,讓爸爸買許多好吃的東西放到里面,這樣媽媽就不用做飯了。
對于這樣的對話,教師應予以支持,在仔細的傾聽中你將發現:它不僅圍繞繪畫內容進行,也會針對表現方法進行;既可以評價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也可以交流與創作主題無關的日常生活話題。在這種對話中沒有誰掌握著話語主導權,每個人既是傾聽者又是自由發言者,并以完全平等的心態就某一不斷變化的話題進行交流,為繪畫創作營造了一種自由寬松的氛圍,同時也對孩子的表象進行了有效的梳理,豐富了孩子的生活經驗。
三、我畫我說——與作品進行對話,充分展現真實的自我
1.與自己的作品進行對話
幼兒在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很容易滿足于自己繪畫的形式美,滿足于繪畫興趣或完成作業要求,滿足于成人的認同和贊揚,對圖畫內容的認知往往缺乏重視,所以可以要求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述,用語言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補充說明。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成人了解孩子的需要、興趣以及個體差異,也可以讓幼兒重新審視自己的構思,通過語言構建出新的內容。
“我和媽媽去了頭花店,那里的東西可真多,我的眼睛都看花了。后來我還遇到了我的好朋友——蹦蹦。穿過有很多人的街道,我和媽媽又去了服裝店,那里的衣服可真多,漂亮極了,這一天我過得非常開心。”
2.與大師的作品進行對話
對大師作品的欣賞需要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它包括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對話,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等幾個方面。無論是哪種對話,都要借助語言這一中介來實現。一方面,作品中色彩、線條、形狀、構圖以及所描繪的事物等因素會對幼兒造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隨即便會形成幼兒對作品的主觀感受。另一方面,兒童通過與教師、同伴的對話、討論以及爭論,在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同時也傾聽別人的感受。即幼兒對作品的內在感受在對話過程中得到了不斷地豐富,并強烈地希望將其表達出來。通過這種發自內心的、言之有物的表達,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充分調動了繪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幼兒對米羅的抽象作品《人投鳥一石子》的理解:
幼兒A的見解:
“這幅畫說的是沙灘上有個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鳥嘰嘰喳喳叫,就投了一顆石子?!?/p>
幼兒B的見解:
“我感覺是一個人在變魔術,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腳變沒了,把沙灘變成了一條直線。”
幼兒C的見解:
“我閉上眼睛感覺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搖晃,因為這個人的身體是歪的?!?/p>
通過幼兒對大師作品的交流和講述,引導幼兒自己設計和創作“變形的人體”,在繪畫過程中他們對臉、身子和四肢等進行了夸張和變形,把各個部分變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愛心、水滴、花、火箭、葫蘆、蝴蝶、字母和各種水果的形狀,有的還把五官、四肢、頭腳進行了移位或改變其距離。這種變形、夸張練習充分調動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也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了捷徑。
四、我說我成長——“凸顯獨特個性”
1.知識經驗的成長
在滔滔不絕的講話中,幼兒一方面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從同伴的作品中,得到了一些深刻的啟示。這樣一來,幼兒在表達自我的同時,也在分享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已掌握的科學知識以及美術的技能技巧和表現手法的過程,為豐富幼兒知識經驗提供了捷徑。
2.社會經驗的豐富
在描述畫意的開始階段,我們常常會聽到“不好看!……亂七八糟……哈哈哈哈!”等諷刺性的評價話語。這反映了幼兒既不會評價自己,又不會評價別人。隨著幼兒對作品畫意的表述,他們知道了難看畫面的背后也包含著豐富的故事,都是花費了許多的勞動的,不能讓同伴感到傷心和泄氣。明白了這一點以后,幼兒開始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同時也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勞動,知道了尊重是雙方面的。
3.情感經驗的成長
幼兒的畫意表達經歷了不會說—不敢說—學會說—自由表達四個階段,許多幼兒剛開始時因為膽怯、不夠自信,所以他缺少勇氣去表達自我,但是在個別幼兒的榜樣作用下,以及老師的鼓勵眼神下,他們膽戰心驚地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講述,并在同伴的掌聲中勝利地結束,這時他們往往會露出自信的微笑。這個微笑指引著他嘗試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他從同伴的傾聽表情、笑聲以及掌聲中,找到了表現自己的快樂,感受到了大集體的溫情,他的創作變得越來越大膽,畫意的表述變得越來越具體和充實;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最終開始用積極、樂觀、自信的態度看待整個世界。
在美術活動中通過“我想,我畫,我說”的方式關注幼兒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各個幼兒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所以應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真正讓每位幼兒都喜歡“說”,并能在“說”中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祝士媛.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劉志紅.新時期的幼兒美術教育.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3).
[3]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修訂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
[4]呂彩萍.幼兒園開放性語言活動初探.學前教育,2006(6).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東風藝術幼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