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推進,美術教師要以新課標為重要依據,確立“以人為本”“學以致用”的美術作業觀。學生課堂作業的效果和質量是檢驗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徑,更是反映美術教師教學質量的一面鏡子。應當創設多樣化的教學環節,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學生美術作業;實踐;評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推進,美術教育活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術教師要以新課標為重要依據,確立“以人為本”“學以致用”的美術作業觀。美術課不是為了培養學生成為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美術家,而是希望通過美術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潛力得以發揮,人格得以尊重,培養學生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創新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如果說美術課堂教學讓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那么美術作業的完成則是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享受藝術的快樂過程。在美術課堂上,能最快體現教學有效性和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程度的就是學生的課堂作業。學生課堂作業的效果和質量是反映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檢驗學生美術學習效果和美術教師教學質量的一面鏡子。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積極性?如何有效提高美術課堂作業的有效性?如何讓學生在創作中體會到藝術實踐所帶來的快樂,提高美術教學質量?這是作為一線美術教師的我在教學中經常反思的問題。當前美術常規教學中存在學生作業形式多、實效差的普遍現象,這與教師作業的安排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美術課堂作業呈現出的問題
1.學生作業重摹仿而缺乏創新
許多美術課老師所布置的作業無視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風格,布置作業往往從書本出發,沒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故作業常常與實際生活相脫節。學生總是在抄畫、臨摹范作,為交差而畫畫。結果造成美術作業千篇一律——不僅內容單調、形式單一,而且毫無生氣,缺乏創造性。所以,學生做作業時總覺得是負擔,而體驗不到作業的樂趣。
2.學生因能力差異而影響作業效果
學生因智力、情感發展的不同,在知識的理解與行為表現及操作上往往是參差不齊的。然而,當前美術教師在布置學生作業時,卻不管是接受能力差的學生還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都讓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同樣內容、同樣分量、同等難度的作業,作業內容缺乏層次性,無視學生差異。這樣,一堂課下來,基礎好的學生,能輕松地完成作業,但基礎一般的學生卻是困難重重地應付作業。這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消”的狀況,長此以往,學生對美術喪失興趣,美術綜合素質也會越來越差。此外還會造成課堂紀律混亂,這也是導致美術作業效果不好的一個重要因素。
3.學生因作業評價缺少關注而失去興趣
目前中小學美術作業的評價方法主要為等級式評價法。學生作業中最常見的是優、良、合格和不合格等簡單的評價語言,作業批改缺乏關懷,教師沒有把批改作業當作是師生之間情感、思想的交流。平時,教師沒有或很少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甚至不時會有這樣的情景:教師在批改作業時,發現有亂涂亂畫的便馬上把學生叫來,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頓,卻從不過問學生為什么會亂涂亂畫、馬虎應付。
長期這樣的評價,學生就會缺乏新鮮感,對于評價結果自然持抱無所謂的態度。同時,評價的語言過于簡單,反映不出作業存在的具體問題,對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起不到促進作用,作業評價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另外,對學生作業如此簡單劃分等級評價,相對于美術基礎較差的學生,非常不利于培養其美術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喪失了興趣,逐漸降低學習熱情。
二、改進美術課堂作業的幾點措施
美術新課標指出:如今的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學習美術的基本知識技能,而且要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是一種全面的、整體性的藝術教育。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改變現今美術課堂作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創設多樣化的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輕松的作業空間,讓學生在作業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結合實際教學,我談談具體實踐操作:
1.增添體驗的趣味性
在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的職責不是如何去控制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是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在美術課教學中,通過教師創設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氣氛和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自由的創作表現和多樣的欣賞評價活動感受美術的獨特魅力。
案例一:七年級美術課,通常需要一定的趣味性和新穎的形式,并需要在已有的課程內容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在教授《向日葵——體驗色彩》時,本課是一節知識性內容占主體的課程,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體驗色彩的調配、感受色彩的對比,以突破學生掌握色彩對比及應用的教學難點。在課程的設計上,我讓學生感受色彩的各種對比之前必須先領會色彩的調配知識,引導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暢談感受,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探索體驗環節,引導學生在裝有三原色色水的透明杯中進行調色實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與學生互動,引起學生興趣,為后面的教學環節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對于學生而言,則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輕松理解知識點及求知欲。課堂上始終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探索,在探索中解決問題,讓學生感悟和體驗藝術帶來的美感與快樂。
實踐證明,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及采用新鮮的教具,能多方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激勵作業的創新性
新課標指出: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用多種表現手段來展示其學習、思考的結果,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根據自身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運用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來表現。作業若偏重于書面的抄摹、形式單一,則無法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案例二:在教授湘版七年級美術教材《我的故事》時,本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初步認識卡通藝術特點,用卡通畫的表現形式給同學或老師畫一幅畫。通過示范講解、引導學習后,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審美情趣,運用夸張、變形等手法,把同學和老師的卡通形象展示出來。有的學生把美術老師的平頭發型和戴眼鏡的小眼睛給予夸張、強化,以一線天的眼睛把表情描繪得慈祥和藹,把偏瘦的身材畫得威武強壯,表達了他對美術老師既親切又敬佩的感情和他那獨特的審美情趣。又如,有位同學,用輕松流暢的線條,把同桌較瘦弱的高個身材畫成“竹竿型”,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當然,其他學生筆下的作品也是各具特色。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杰作”被老師放在多媒體投影儀上展示時,心里更是樂滋滋的;當看到自己的形象被同學藝術加工得滑稽、怪誕時,更不禁笑得前俯后仰,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其實,作業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能引導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學習經歷。
3.作業設計的自主性
每個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各不相同。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美術學習,作業設計上要以難易層次不同的模式,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掌握技能技法的程度、平時的知識沉淀,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模式去完成,創作出最符合自己心意的美術作品。
案例三:在教授八年級《五角星》第二課時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運用一些造型技巧,表現出器物質感的基本特點。在通過學習、分析物體塑造的表現技巧后,我就以一陶罐為寫生對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對象的明暗關系與體塊結構特點,設置了難度低的結構造型和難度高的明暗塑造兩種表現方法的作業模式,讓學生自行選擇作業的完成方式,結果繪畫能力強的學生把陶罐的明暗表現及畫面的背景都畫得很棒,而選擇結構造型的學生作業同樣也很精彩。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到樂趣。
可見,學生自行選擇的,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才會帶著愉悅的心情去激發更多的創造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用統一的尺度來制訂一個所有學生都必須達到的硬性發展標準,要使學困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吃力,讓優等生的能力得到張揚,在各自的基礎上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從而保證教學質量有效地持續發展。
4.過程評價的靈活性
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作業點評又何嘗不是呢?
美術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美術作業的評價不是一個“對”或“錯”所能評定的。無論學生的作品是好是壞,每一幅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都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作為美術教師應用欣賞者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對學生的美術作業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以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來體現發展性評價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案例四:七年級一位上美術課特別愛說話的學生,調皮聰明,但卻缺乏耐心和細心。他在創作《我的故事》一課作業時,胡亂畫了幾筆就算完事了。我走過去,很在乎地看他的作業,說:“你用線很輕松,這臉型的線條畫得比較準確,但五官還可以再調整些。”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后,這名學生立刻埋下頭來認真地畫了起來。此后,不但美術作業有了很大的進步,紀律表現也明顯好多了。
當教師遇到亂畫或應付的作業,應在輔導作業時努力去了解學生的創作意圖,在肯定學生大膽作畫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發現或適當地夸大他們作業中存在的優點,再提出中肯的意見,哪怕是極其細微的,也要有意識地去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多方面潛能。
案例五:上美術課時,在展示學生作業、評價作業的最后,我會選一些優秀作業留下,并用數碼相機在講臺上為學生的優秀作業拍照。其他學生就會帶著非常羨慕的神情交流道:“看,畫得好的作業又被老師拍照了,肯定又留校了。”這些情景,表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賞識,讓學生分享到成功的快樂,作業被留校的同學感到自豪,激增了他對美術的喜愛與信心。
案例六:在班級設置“藝術角”,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作業,定期更換作業,讓學生對展示的作業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同學參加討論,老師做總結。這樣的“藝術角”,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因為它給了學生一個學習和促進的平臺,一個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機會,這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另外,通過這種形式,既增強了班級中的藝術氛圍,又美化了教室,更重要的是大家得到了一個接受美術教育的機會,互相啟發、交流、欣賞,學會關心別人和自己的作品,建立起學習美術的信心。
萬般評價總關情!美術作業的各種評價方式,都需要教師能注意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需求,并盡可能地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做進一步地調整和完善,使初中美術課堂作業評價朝著多元、多維的方向發展。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多研究、勤探索,一定會發現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找到自信,享受到藝術實踐帶來的快樂與美感,有效地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山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