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的組織形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師生間的傳遞大多是教師的單向灌輸,教師組織了許多本可以由學生主持和負責的活動;教師占用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成為課堂活動的中心。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大相徑庭,也有悖于當今外語教學普遍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的教學原則。喬姆斯基認為,人有先天的學習語言的能力,學習目的和內容也得切合他們的需要,故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
一、“相互式教學”實踐的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外語教學專家王仁才指出: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師生是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
章兼中教授在其專著《外語教育學》中指出: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的交往尤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的交往。這是因為,統一班級的學生具有共同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傳遞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實現課堂教學的交際化,增加用外語交往的機會,從而加速促進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進程。
二、“相互式教學”的準備階段
1.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相互式教學”的理論,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不要過分看重短期的教學效果。
2.教師要調整原有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大量、充分的準備,熟悉教材內容和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引導方法,為各種層次的學生創設機會,參與課堂活動。
3.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感情。
4.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5.調整傳統的課堂座位安排,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課堂座位最好針對小組學習的形式安排,把學生按好、中、差搭配,分成六人或四人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把桌、椅圍起來坐,這樣有利于“合作”與“互動”。
三“相互式教學”實踐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策略上,“相互式教學”要求創設一個全員參與、差異參與的氛圍,實行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交替融合。英語“相互式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提示導學—學生自學—集體講授—小組活動—小組評價。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不僅要在對話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情景對話、角色表演等活動,而且在進行課文閱讀理解的教學中,也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相互式教學”實踐的效果
1.普遍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課堂教學三分之二的時間中,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參與率達到并保持在100%。
2.樹立了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英語交際活動,了解英語的過程和學習規律,學會有效的學習英語的方法,以及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能力,創新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養。
3.隨著相互學習協作小組作用的發揮,學生之間的關系和諧,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品質得到了培養。
4.“相互式教學”的課堂具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氛圍,對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感染力,促進了積極進取學習風氣的形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