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審題立意,是作者在深入思考和反復推敲作文話題(包括材料)的基礎上,提煉文章的主題意蘊并選擇最佳表現方式,以指導寫作實踐的創造性總體思維過程。“意猶帥也”,因此,審題立意成功與否是決定文章質量高低或成敗的關鍵。那么,作文構思立意常用的有哪幾種方法呢?
一、追本溯源法
成功作文的立意不僅要有廣度,還要有深度。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事物的本質或富有哲理性的東西,常常掩蓋在生活的表象下。文章立意要深,必須透過表面的人或事,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的深入思考與分析,發掘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鮮明個性。
追本溯源法,它往往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本質,一層比一層更接近事理本質。這一層與下層的關系就像邏輯鏈條一樣緊密相連,使說理更加充分。文章的結構對行文的各層先后順序有嚴格要求,魚貫而行,環環相扣。
這種立意的方法,在以寫人為主的文章里,要求將主題放在揭示人物的思想境界上,即找出人物思想性格和行為形成的真正原因。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寫了書堂站戰斗和馬玉祥烈火中救朝鮮兒童之后,又寫了志愿軍戰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艱苦生活片段,這樣,文章不僅寫出了志愿軍戰士的英雄行為和國際主義精神,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他們之所以具有這種行為和精神的原因:因為他們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的人民。
在以記事為主的文章里,要求立意在揭示事件發生、發展或結局的原因上。成功要寫出依據,失敗要寫出理由,即寫出事件的“所以然”。
如,寫景,許多同學只是繪聲繪色,停留在表象層次上,而這幾句話則不然:“這幾株長在磚縫里的小草的確不簡單。因為這磚縫里沒有足夠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陽光,可他們居然頑強地生長起來,真了不起!”顯然,作者超越了繪聲繪色的表層描寫,而透過現象,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氣質,寫出了其神韻,自然出手不凡。
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性文章,作者只有挖掘出事物的本源,所確立的主題才更具有真理意味,寫出來的文章也才更有說服力。在議論文中經常運用“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這種常見的遞進式思路。
二、多角度立體法
顧名思義,多角度立體法,就是多角度地去認識同一則材料,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在多種觀點的優劣比較中來提煉主題的方式。蘇軾《題西林壁》詩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說明這個問題。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種:
1.順向立意法。即根據材料的中心,聯系實際,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些觀點和主張是對原材料中心的具體化。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據《智子疑鄰》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張:不能憑感情親疏遠近認知事物,感情阻礙人對事物的認知。
2.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為對立面,提出與其相反的觀點。如,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這樣立意:感情是促進人正確認知事物的催化劑,正是人有了感情親疏,才能加深和促進對事物的認知。
3.辯證立意法。即換一種眼光,變換一個角度看原材料。這是一種辯證思維。它提醒我們多從事物的不同側面來思考和分析,進行多角度的審視。如,論述學習“苦與樂”,一般同學會說學習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會快樂。“換一種眼光”呢?對“苦與樂”的認識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認為苦的事,有人卻樂此不疲;有人認為樂的事,有人卻認為苦不堪言。吃不著苦的苦比吃著苦的苦還苦,是心靈之苦。這樣認識立意就會比前一種觀點更高一籌。
三、高屋建瓴法
所謂“高屋建瓴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氣”,有高遠的立意。
要有高遠的立意也就必須有才識。有了才識,就從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的能力;有了才識,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氣概和膽略;有了才識,就有了創造的自信和能力,能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
才識是高考作文的制高點,它決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學立意不高遠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狹小天地,他們只停留在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喜怒哀樂、榮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氣”。
那么,文章怎樣才能寫得立意深遠而有才識呢?
1.不斷超越,拋棄小我為大家。深刻高遠的立意總是與“自我”無緣的,所以,必須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價值、情感。必須把現實生活融入作文中,不要就事論事,盡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長遠的、人生的目光去審視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到深的大致順序是:自我→家庭→集體→民族→國家→人類宇宙。
如“習慣”,多數考生就習慣寫習慣,或生活習慣,或學習習慣,或性格習慣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從宗教談到哲學,從理性高度對習慣加以思考,從科學談到政治,從歷史發展的層面對習慣進行反思,從我國改革開放的現實,對習慣發出挑戰,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習慣了。這種習慣自然超越了一般,顯示了非凡的才識。
2.運用發散思維,古今中外縱橫。針對一個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尋求答案,由一點向四周輻射的開放性思考,便是發散思維。發散思考的實質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展開多角度思維。“縱”就是縱向思考,按時間順序,古往今來地聯想。它由過去、現時、未來三部分組成。“橫”就是橫向思考,按空間順序四面八方地聯想。
由“水”想到長江、黃河、黑龍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國的江河湖海,都屬橫向思考,它能使認識向四周延伸拓展。
四、畫龍點睛法
作文時,在關鍵地方,或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用一兩句話點明主旨,這就叫做“點睛明旨法”。
從作用看,一是向讀者闡釋了開篇背景描寫的深刻含意;二是點破題目,明確主旨;三是留下深長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寫事物的特點。有點睛,文章便生動精警,不點睛,便呆板平滯。
從句式上看,點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議論句式。如《過秦論》的最后一句:“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前四段敘史實,末段發議論。這樣寫,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避免了議論的空泛,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從位置上看,點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由此寫出了內心苦悶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來到荷塘排遣煩惱。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項鏈》,在寫主人公瑪蒂爾德為賠項鏈而十年苦斗、備嘗艱辛時,作者描述了瑪蒂爾德的向往并進行了評論:“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種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點睛之筆,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確定性。它還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顯志”,如前面提到的《過秦論》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時點睛,并無一定之規。關鍵在于你能否把“點睛”處寫深寫透,使重點突出,主題突出,人物性格活靈活現。
五、反彈琵琶法
“反彈琵琶”指逆向思維在寫作中的運用。所謂逆向思維,就是為了實現某項目標,以背逆常規現象或常規方法為前提,通過反向思考來發現或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或方法。“反彈”就是從某論點的對立角度去確立新觀點,去闡發新見解。
科學地“反彈”可使學生的思維品質上升到較高檔次,會給人一種創新的感受。高考作文題“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任選其一寫議論文,后者就是對前者的“反彈”。“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其諷刺意味是很明顯的,而華羅庚卻主張“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意義就更深刻了。因為“名師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氣向行家學習,讓他們指點迷津,一定會進步很快;而“無師自通”要走好多彎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會形成永遠在低層次徘徊、最終難以登堂入室的局面。“藝高人膽大”的道理不言自明,而“膽大人藝高”更有道理,因為膽大的藝人會勇敢地向高難動作探討,不斷創出新招。有意識地培養這種思維品格,將使我們的作文出現新機制,創出新境界。使用得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運用這種技法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學會逆向思維,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敢于破除習慣的思維方式和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跳出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老框框,大膽設想。發前人之未發,化腐朽為神奇,標新立異。
2.立論要經得起推敲。逆向求異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或特定的社會背景中進行,只有嚴格遵循客觀規律,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才能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把“反彈”誤為“亂彈”,立論偏頗,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
3.“反彈”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觀點都能逆向求異。那些違反科學道理,有悖于人們共識和傷害人感情的“反彈”,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擋車”,貶抑螳螂已成共識,你若想褒揚它,想借此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人們將難以贊同。
(作者單位 甘肅省鎮原縣三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