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創新教育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什么是創新教育呢?其實是指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活動。它是新課程改革下新的課題,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核心和著眼點。那么,我們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這是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用“創新”編織素質教育的主題,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中學會思考、學會創新,這是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也是為了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的杰出人才。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選擇符合小學生心理和智力發展的教學內容
改變過去信息技術教學重視抽象的程序為主的誤區,讓學生學習一些實用的平時容易掌握的軟件。其實,現在的信息技術教材是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如,圖片處理、文字編輯、文檔處理等軟件的使用。這些簡單容易接受的知識,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而且常常要用到其他學科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如,筆者所用的江蘇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就把學習生活中常用軟件的應用放在突出的地位,讓學生學有收獲,并靈活運用于生活中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提到創新思維,很多教師往往想到的是不同于一般性的思維。其實,創新思維是指用一種新方法來分析、解決某一問題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必須培養學生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想象力、活躍的思維和積極的求異性。
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它對創造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多途徑地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如,在教授《Word 2000文字移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創作一幅精美的文字圖案,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探討不同的設計方法,并把不同的設計方法演示給其他學生看,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熱情,潛伏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創新意識被激活,使課堂時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學生的創新精神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既擺脫了“教師示范操作,學生機械模仿”的模式,打破了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簡單問答式教學框框,又使學生放開手腳,自己去想象、琢磨,切實保證了自己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演繹和歸納等思想活動,給開放教學提供了條件,為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創新,意味著一種超越,意味著變革以前的墨守成規,我們要打破傳統的“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如果課堂上學生只會被動學習,那么就不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重教學改革,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不管是采用哪一種教改模式,都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打破傳統的“師道尊嚴”,發揚現代的“教學民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把學好信息技術的責任感交給學生。運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師愛作用,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情感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以輕松活潑的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每一個學生的創新能力都得到發展,從而真正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素質為本的特色。
總之,通過近幾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只要我們教師創新性地教,就能喚起學生創新性地學。創新教育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貴在激勵學生參與創新,把信息技術學習與創新思維訓練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才會學得生動、學得活潑,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培養,才會使信息技術教學充滿創新活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益林鎮益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