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課程標準,大輪回教學實踐,讓我清楚地了解了每個年段孩子的年齡、學習特點。十幾年的經驗積累,曾教學生家長的信息反饋,讓我可以自信地喊出這樣一句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教師篇
案例一:“上課的時候,總有一些學生會走神。”
案例評析:這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自控能力差,加上許多學生入學前學科知識就比較豐富,他們會覺得學習沒有任何難度,所以,就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告訴孩子上課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良好聽課習慣的培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循序漸進,講究策略。策略一:上課的時候,每個孩子的眼睛必須跟著老師轉,有哪個孩子不專心,老師就必須及時提醒;策略二:多讓容易開小差的孩子回答問題;策略三:表揚、獎勵上課表現佳的孩子,以起到樹榜樣的作用;策略四:設計課中游戲、課中操、課中順口溜吸引孩子注意力;策略五:進行小組競賽;策略六:根據學情,進行知識拓展。
案例二:“做了錯事,孩子總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案例評析:這一現象在現今的學生中間非常多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家長重智力發展,輕品德培養。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我們少兒心理問題的專家也說:“孩子說謊有種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出于自我保護。”現在的家長通常對孩子都會有過高的期望,不允許孩子犯錯。孩子一旦做錯事,就會受到家長的嚴厲批評。所以,孩子在校做了錯事,為了免受責備,也就會下意識地推卸責任了。如果老師能允許孩子犯錯,能多了解孩子的內心,多關懷他們,解除他們心中的焦慮,那慢慢地孩子就會向你敞開心扉,勇于承認錯誤。
案例三:“雖反復教育,但有些學生下課后還是會打架。”
案例評析:這是由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一年級的孩子喜歡游戲玩耍,“自我中心”意識較強,自控能力弱,人際交往能力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弱。孩子們之間其實是沒有什么深仇大恨的。他們在打架前,通常還玩得不亦樂乎。但隨著身體接觸越來越多,慢慢地就越“玩”越出格了。發生此類事件后老師首先一定要了解打架的原因,接著通過講案例等方式讓學生知道打架可能會產生的危險后果,然后提醒孩子在玩耍的時候盡量不要有身體上的接觸。
家長篇
案例一:“在家就是不聽我的話。”
案例評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0~6歲期間,許多行為習慣就已經形成。孩子不聽家長的話,都是父母過于溺愛孩子的結果。作為孩子的父母,首先應該學會把愛藏在心底。不能過于依著孩子,該有的規矩還是必須要有的;其次,樹立父母該有的威信,做孩子崇拜的家長。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多給孩子鼓勵,多幫助孩子解決困難,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會提升。孩子崇拜誰,通常就會聽誰的話。
案例二:“孩子總是丟三落四。”
案例評析:這是由一年級的學生特點決定的。一年級的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差。作為家長協助老師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首先,請家長給孩子制訂一張生活作息表,一定要讓孩子按時起床,準時到校。其次,請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所有的文具用品上面寫上名字。發現文具用品有丟失現象,一定要追問孩子文具用品的去向,不能輕易放過。第三,老師已經教過整理書包的方法,一定要讓孩子每天對照課表自己整理書包。第四,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崗位,家長要叮囑孩子認真做好自己的崗位工作。
案例三:“孩子膽小,不敢舉手。”
案例評析:孩子內向,膽子小。一是因為父母過于嚴肅,責備過多,不自信,不敢講話。二是由于鍛煉的機會少。所以,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父母要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多帶孩子走出去與他人交流;其次,父母要多與老師交流、聯系,讓老師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鍛煉膽量,鍛煉自信心。
總結篇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就如剛種下的小樹苗。他需要老師的“澆水”,需要家長的“施肥”。不過他也會“生病”,所以,還需要老師、家長一起來“捉蟲”。只有老師、家長齊心協力幫助小樹苗解決問題,小樹苗才能在大家的共同關注下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冠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