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教育已由原來的“應試教育”逐漸轉變為“素質教育”,并堅持實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雙基”教學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將多媒體應用于教學,實現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是提高教學效率一條科學、可行有效的途徑。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做到圖、文、聲、像并茂,充分地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下面談談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一、聲像兼備,直觀生動,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操作能力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推動力。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是豐富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如,初中語文第一冊中的《春》,用課件制作內容包括教學目的、教學構思、文章結構、課文朗讀、課文分析、寫作手法、表現春天的視頻片斷等,創設了教學情景,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參與效果可想而知。
二、模擬動態過程,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
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征進行概括和做出判斷的。采用課件動態圖像演示,借助其豐富的媒體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而且其突出的視覺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促進學生大腦建立“數、型”關系。如,“線段、射線、直線”的教學,我們可以先在屏幕上顯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認直線和線段,然后,將線段向右邊似光線射出一樣地勻速延伸形成射線,使學生看后悟出射線是怎么形成的。再如,初中生物第二章《植物的營養》,用課件模擬植物是如何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的,形象的動畫把這個不可見的過程展現了出來,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提高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揭示客觀規律,拓展思維深度
運用課件動態演示,能突出實際操作過程。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計算公式,這一點學生難以理解,他們難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難以理解化圓為方的道理。我們用課件演示,先把一個圓2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并閃爍顯示;再把一個圓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別進行割補,使學生直觀地看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推出圓的面積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有利于因材施教
課件能根據課程進度的需要和要求,安排學習的進度和內容,根據學生的應答情況,課件還能幫助教師啟發和誘導學生進行思維,也能接受學生的提問,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給不同的學生傳送不同的教學和學習內容,加強個別輔導,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均有所得,讓每個學生的潛在才能和才華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程度和能力,或根據自己的學習愛好和目的,利用超文本結構形式,在各主題間方便地實現交叉跳轉,方便自己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的起點,從難度和速度上進行選擇和自我測試調控,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鍛練和發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已經進入每間教室,要將多媒體滲透到每個課堂,把傳統的“以教為主”變為“以學為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協作式”學習存在于教師、學生之間,從而創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將多媒體應用于教學,是一條科學的、可行有效的途徑。
(作者單位 貴州省福泉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