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化學教學必須以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教學實踐證明,提高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教學手段。
關鍵詞:初中化學;學生主體;實驗教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化學教學要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化學教師要實現角色轉換,改變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現象,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特別是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如果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就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如何在初中化學新課程的實驗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呢?
一、多到實驗室去上化學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來自于實驗,化學的研究與發展扎根于實驗。初中化學教學應回到化學的原點——實驗室,積極提倡化學教師多到實驗室去上化學課,能讓學生自己做的實驗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做,并且要創造條件、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做實驗,有毒的實驗和危險的實驗可以播放實驗錄像給學生看。
二、給學生創造觀察的機會
在化學教學中,化學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材上的實驗,還應該盡量增加一些趣味實驗和家庭小實驗,多創造一些實驗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激發創新的動力。
例如,Fe與CuSO4溶液反應的實驗,可以同時做兩個:①把一根潔凈的鐵釘伸入到CuSO4溶液中。②把適量的鐵粉加入到CuSO4溶液中。讓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再對比實驗①、②有什么不同。通過實驗:①學生觀察到鐵的表面覆蓋了一層紅色物質。②學生觀察到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這樣就會使學生全面地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而且印象深刻。
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化學教師已經重視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學習了,但部分教師總懷疑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實驗,僅僅是依據課本講實驗。這樣,教師剝奪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機會,學生失去了主動獲取知識的機會,違背了以學生為本、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比如,在熄滅酒精燈時,總要先蓋上燈帽,然后拿下燈帽,再蓋上燈帽,如此反復這是為什么?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時候化學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原因,而是要注意結合實驗設計問題,啟迪學生思考,通過交流、討論來得到問題的答案。
四、留給學生表達、討論的空間
在化學實驗中,會出現各種現象,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反常的現象,這時候,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思考,將思考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應該由教師講解、解釋。如果學生回答不好,教師要注意啟發誘導,要留給學生表達、討論的時間和空間。
如,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中,由于沒有通入過量的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卻,黑色的鐵又變成紅棕色物質了。教師這時候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討論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五、讓學生動手實驗
俗話說,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創設讓學生更多的動手做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理解化學原理,鍛煉實驗操作能力,提高科學素質。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觀察、思考的積極性后,就要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驗機會,學生也從內心深處渴望親自試驗。因此,給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是提高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最樂意做的就是探究性的實驗,如果讓學生總是做那些早已知道結論的驗證性實驗,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更不要說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了。因此,新課程教學大力倡導學生多做探究性的實驗。
事實上,學生做探究性實驗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但他們喜歡去探究,這是因為學生有體驗科學探究的內在需要。作為化學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這種探究的積極性,還應該盡力去創設更多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比如,探究溶液的溶解能力,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控制溶劑的量與溫度的關系,也許學生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但學生體驗了探究學習的過程,這是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
六、在復習課中采用實驗鞏固知識
在復習課中,引入綜合的實驗,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上“物質含量的測定”復習課時,教師首先用一枚雞蛋浸入白醋中,根據產生大量氣泡等現象,得出蛋殼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繼而引出蛋殼中碳酸鈣含量測定方案的討論:(1)取一定量的蛋殼,與稀鹽酸反應,測定二氧化碳的質量或體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出碳酸鈣的質量;(2)取一定量的蛋殼與稀鹽酸反應,測定烘干后殘渣的質量,蛋殼與殘渣質量的差即碳酸鈣的質量;(3)取一定量的蛋殼高溫煅燒后,測定剩余固體的質量,減少量即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出碳酸鈣的質量。每組學生制定好實驗方案后,讓學生到實驗室去做實驗。
總之,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新課程標準,更加強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體性體驗。觀察與實驗是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根本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立足于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