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遲滿足能力的發(fā)展是兒童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延遲滿足是兒童心理成熟的表現(xiàn),對兒童以后的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米契爾自我延遲滿足研究范式為培養(yǎng)兒童延遲滿足策略提供了依據(jù)。通過對自我延遲滿足范式的分析,對培養(yǎng)兒童延遲滿足策略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自我延遲滿足范式;延遲滿足;等待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欲望的滿足,可以分為幾種: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好的教育總是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是愚蠢的行為,“超量滿足”則是浪費的舉動。許多父母總是處在給寶寶“即時滿足”的狀態(tài)。在心理上認為寶寶小,現(xiàn)在生活優(yōu)越,寶寶有需要一定要滿足他。但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經(jīng)常的“即時滿足”,對孩子是無益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從長遠來看,在現(xiàn)實社會中,情感智力在一個人事業(yè)成功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等待是情感智力較高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適時的學會等待,有時可以使人把握更好的時機。“延遲滿足”可以從小鍛煉寶寶的這種能力,從小給寶寶一點點挫折感,讓他學會等待,從而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懂得珍惜,長大后,這種品質也會在他的生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影響兒童的個性發(fā)展,也會影響兒童的學業(yè)和生活。自我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fā)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而延遲滿足的基本研究范式最早是由社會認知心理學家米契爾(Walter Mischel)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的,也稱之為“自我延遲滿足” 研究范式。從以往有關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兒童的高延遲滿足與注意力集中、講道理、聰明、機智應變、能力強、合作性有關,而低延遲滿足的兒童趨于攻擊、好動、不能應對壓力、易于感情用事、愛慪氣等由此可見,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與自我控制、自我韌力、注意力集中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培養(yǎng)兒童延遲滿足能力至關重要。
二、自我延遲滿足的研究
1.米契爾“自我延遲滿足”研究范式
米歇爾等人主要對3歲左右的兒童進行研究,將基本范式分為兩個階段:延遲選擇階段和延遲維持階段。其程序為:首先,實驗者向被試幼兒出示兩個數(shù)量不等或價值不等的獎勵物,讓被試幼兒做出偏好選擇,此為延遲選擇階段。然后,實驗者告訴被試幼兒他現(xiàn)在有事需要離開房間一會兒,同時告訴被試幼兒,如果他能夠等到實驗者回來,那么他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歡的獎勵物,如果他中途不愿意等了,也可以按鈴讓實驗者回來,但這樣他就只能得到自己不太喜歡的獎勵物了。確信被試幼兒理解了獲得獎勵物和等待之間的關系后,實驗者離開房間,通過單向玻璃記錄被試幼兒的延遲時間和延遲等待策略,此為延遲維持階段。實驗者在15 或20 分鐘后回來,或在兒童按鈴后回來。自我延遲滿足研究范式的第二階段中,被試幼兒要為他的延遲選擇付出努力,體現(xiàn)延遲滿足的執(zhí)行過程,而主試需考察被試幼兒在延遲等待過程中的行為表現(xiàn)并記錄等待時間。米契爾在研究中體現(xiàn)了獎勵結果的偏好選擇與延遲滿足的關系和等待過程的心理發(fā)生機制。
2.米契爾“自我延遲滿足”研究范式的評述
在該研究范式中,米契爾給被試幼兒提供了大獎賞和小獎賞,如果被試選擇了小獎賞就可以立刻得到滿足,但是如果被試幼兒選擇了大獎賞就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夠得到滿足。個體在期間所展示的延遲滿足能力是一種自我強加的延遲滿足。在自我延遲情景中,兒童面對的是令人難過的兩難選擇:如果被試要想獲得自己偏愛的獎勵,就必須面對充滿誘惑和干擾的艱難的等待任務,而無需等待就可得到的即時獎勵又不是自己的最愛。這種復雜的、相互沖突形成了自我延遲任務的主要特點。因此,自我延遲滿足方法反映了兒童在壓力情景下的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
3.兒童延遲發(fā)展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1)兒童延遲發(fā)展的特點
有關兒童自我延遲滿足發(fā)展特點的研究表明:幼兒期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3~5歲時兒童認知能力得以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兒童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楊麗珠等研究發(fā)現(xiàn):3~5歲幼兒自我延遲滿足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展,3歲幼兒平均延遲時間短,4歲幼兒平均延遲時間顯著延長,5歲幼兒平均延遲時間更長。2歲兒童延遲性自我控制行為已經(jīng)初步上升到主導地位。雖然2歲兒童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水平較低,且具有明顯沖動性,主要依靠外界壓力而實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以及根據(jù)外界要求調(diào)節(jié)自己行為的能力都有顯著提高,3~4歲期間發(fā)展較快。而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兒童4~5歲時獲得飛速發(fā)展。因此,在關鍵期培養(yǎng)兒童的自控能力至關重要。
(2)兒童延遲滿足的影響因素
在等待過程中,兒童對獎勵物程度、思維策略、元認知策略、情緒反應、喃喃自語、情景和榜樣等因素都將對其延遲等待時間有關系,如,有的兒童通過思考有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或從事其他活動,對獎勵物進行再認知編碼,蒙上眼睛,遠離獎勵物等來延遲等待。兒童在等待過程中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jiān)督的情況下,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了一種自我控制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兒童延遲滿足策略的應用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當中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讓他們學會“遲延滿足”是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重要課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1.合理掌握延遲滿足的時間和方式
孩子在剛出生時就有需要的滿足,如,吮吸乳汁。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會越來越多,父母要學會分析孩子的合理需要,給予不同的延遲滿足方式。如,推遲滿足時間,或讓孩子付出勞動或努力。孩子學會忍耐以后,對于得到的東西才會懂得珍惜。
2.提供給兒童一個比當前延遲報酬更優(yōu)越的報酬
在試驗中,兒童希望及時得到獎勵,但又必須等待,心理陷入矛盾沖突當中。這時如果可以提前給兒童展示延遲報酬的話,可以提高兒童等待的時間。
3.父母可以說明延遲滿足的理由,正確對待孩子的哭鬧
有的孩子很任性,當父母不能即時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會通過哭鬧來與父母抗爭。這時,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態(tài)度堅決,不能有半點讓步。必須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東西并不是想要就可以立即得到的。當孩子發(fā)現(xiàn)哭鬧不能解決問題時,他就會試著按照父母的意圖做,要么等待,要么通過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
4.樹立榜樣,及時強化
阿特伍德等人的研究也證明榜樣模仿是兒童自控行為的決定因素。兒童通過社會學習,榜樣模仿,產(chǎn)生自我強化,進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達到自我控制。因此,社會模仿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能產(chǎn)生重要影響。家長可以通過樹立榜樣來提高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及時表揚和獎勵自控強的榜樣,使得兒童通過觀察學習來強化自控行為。這種榜樣可是父母自身、兒童身邊的同伴、連環(huán)畫、動畫片、電視節(jié)目等。一旦孩子接受父母對他需要的延遲滿足時,父母一定要及時表揚孩子忍耐和自控的優(yōu)點,以強化孩子良好行為的再次出現(xiàn)。讓孩子的忍耐和等待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責任,而不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表揚或獎勵,從而真正培養(yǎng)起孩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忍耐能力。
5.建立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
兒童自我控制水平與家庭中父母控制模式有關。父母因素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例如,Block研究認為,嚴厲控制下的兒童有情緒壓抑、盲目順從等過度自控的特征;限制控制下的兒童多有退縮和攻擊性行為;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兒童有高攻擊性特征,而父母要求高的兒童有較好的自我控制。母親溫暖的話語和體貼的關懷,兒童會受到關注與愛,在控制自己的不良習慣和沖動的過程中會得到良好的支持,會使他們在發(fā)展自控能力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同時對兒童的依從和合作有很大影響。
6.游戲提高兒童自我控制能力
由于游戲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性,兒童在游戲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各種社會責任,習得各種社會規(guī)范、行為準則,從而逐漸將在游戲中獲得的行為規(guī)則轉化為內(nèi)在意識,以實現(xiàn)對自我的控制、監(jiān)督和調(diào)節(jié)。因此,可以通過讓幼兒在游戲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責任,學習行為規(guī)范和行動準則,學習建立和維護秩序,學會合作、等待、尊重他人、采納他人的觀點,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及沖動。成人可以充分利用游戲活動,激發(fā)兒童的興趣,使之參與進去,從而提高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7.“延遲滿足”課程讓兒童學會等待
應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特點,建立起適合本年齡段的課程體系。例如,針對0~1歲的幼兒,應了解1歲之內(nèi)的實際特點,由于此年齡段幼兒實在太小,對他們而言,父母要盡量滿足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當幼兒實在無理,延遲滿足要控制在以秒計算的時間內(nèi),最好不超過1分鐘。
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加,在加強兒童自我延遲滿足研究深度和廣度的同時,更應注重關鍵期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麗珠,于松梅.兒童自我延遲滿足心理機制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2,25(6):712-715.
[2]M.ischel W,Shoda Y,Peak P.The nature of adolescent com petenies predicted by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4):687-696.
[3]Funder,block,delay of gratification:some longitudinalpersonality correlate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6):1198-1213。
[4]胡興旺,李虹.學前兒童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方法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125-128.
[5]莊文婷,侯春.兒童早期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及其發(fā)展特點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9(8).
[6]Michel H N, Michel W.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noledge of Str ategi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Child Development, 1983, 54(3):603- 609.
[7]楊麗珠,王江洋.兒童4歲時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對其9歲時學校社會交往能力預期的追蹤[J]. 心理學報,2007,39(4):668- 678.
(作者單位 陜西理工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