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一直是前線教師關注的焦點。創新意識是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內驅力和出發點,是創新性思維、創新性想象和創新行為的前提和基礎。現代教育背景下倡導探究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知識的生成過程。
關鍵詞:教學資源;創新;地理課堂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素質,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探究、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還能養成學生超越自我、勇于創新的品格。地理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尊重學生主體,提倡學生活動優先。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進入社會,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
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師應如何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下面談一談本人的心得體會。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資源,激發創新意識
1.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為了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首先通過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意圖。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地球的自轉”一課時,我就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的擴充,將書中知識點和生活常識進行了巧妙組織,形成了“快樂體驗”“動手操作”“自我演示”“環球旅行”四個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中,思維活躍,個性張揚,自信心不斷增強。
2.要培養學生的認識興趣。要使學生在將來的地理學領域中有所創新,首先就必須培養學生對這門課的濃厚興趣。描述一種奇特的地理現象,例如,敘述一個離奇的故事、講解一則精彩的報道、展示一幅有趣的漫畫、布置一道新穎的習題、引入一首優美的詩句、唱出一句熟悉的歌詞、說出一段深刻的體驗等等,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效率盡可能得到提高。
3.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人的活動都是在一定動機支配下進行的。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內在動力。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創新的重要意義。當學生明白了創新的意義后,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創造動機和責任意識。
二、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啟迪創新思維
新課程意識堅決摒棄“圣經”式的教材觀,要求教師確立課程資源意識,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選擇、可以變更的。創新思維又稱創造性思維,是指善于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研究面臨的事物或問題,從而找到創造性地解釋這些事物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新結論的一種優良的心理品質。這種心理品質是創新素質的核心。教師要及時捕捉在課堂生成的資源,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創新意識是個人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表現出來的創造的意向、愿望和動機。創新意識是人們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形成創新素質的起點。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大課題,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基礎性戰略地位,決定了它必須大力倡導創新精神,這是擺在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創新素質,我們地理教師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學科教育,2002(2).
[2]袁孝亭,王向東.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地理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肖川.教師,與新課程共成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河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