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凸顯出它的重要性。那么,怎樣才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借此,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應用錄像、投影、計算機軟件等信息,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再現課文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就能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人們對周總理的無比愛戴以及送別周總理時的無比沉痛的心情,我通過向學生播放首都人民在長安街送總理的錄像資料,并配以情景的朗讀,一下子把學生的心帶到了當時的長安街,仿佛置身于人們的送別行列之中,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氣氛,對課文的理解作下了鋪墊。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由于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能將靜態的文字以圖文并茂、聲形俱佳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變抽象為具體、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因此,教學中如果把學生平時難以見到的事物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現在學生面前,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激發他們享受語文的審美功能和人文魅力。比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我通過向學生播放張家界索溪峪的自然風光,讓學生感受如夢幻般的張家界自然風情,體驗索溪峪天然、純樸的野性美。然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重點詞語、句子。這樣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的學習氣氛,既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又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理解意境。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中合理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比如,在教學《暮江吟》一首詩時,我邊放配樂詩朗誦,邊演示彩色幻燈片,把詩意擴展成為一幅優美的圖畫,讓學生感受如同和詩人一道在觀賞深秋江邊的美景。在這和諧、愉悅的氣氛中,讓學生對照詩句,借助看圖獲得的表象在頭腦中展開再造想象,將詩改寫成短文,通過檢驗,學生都能寫出抓住景物的色、形特點的短文,完整地表達出全詩的意境。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巧設質疑,拓展思維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創造了條件。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聽音器,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為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海底動畫,同學們看著海底的景物,聽著各種各樣的聲音,頓時好像到了一個海底動物園,想象著各種聲音是由什么發出來的……我充分肯定了有些學生就此提出的疑問,又鼓勵其他同學來解答這些疑問,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拓展了他們的思維。
總之,信息技術的運用為閱讀教學注入了活力,教師應利用其優化閱讀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主動性、實效性。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廟埡鄉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