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和層次性原理,在英語教學中,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把全體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層,分別施以不同水平的教育和管理。能力強的學生在完成課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進行學習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力弱的學生以課本的主要知識、技能為重點,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著重解決課本上的內容。通過分層教學,全面提高各層次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英語;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一、實施分層教學的理由
現在的班級設置,都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實行班級授課制,學生的基礎、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很難兼顧好、中、差學生。一般情況下,教師都在要求層次不同的學生必須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這就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了”。基于種種原因和矛盾,實施分層教學彌補教與學的不足,不乏一種良策。英語是初中階段最易分化的學科之一。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分層教學。
二、分層教學的概念
所謂分層教學法,就是在教育活動中,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把全體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成幾個層次,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水平的教育和管理。對每一層次中不同特點的學生按智力水平、知識水平、心理素質等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層中有層、以層帶面、全面提高。
三、分層教學的依據和意義
1.因材施教原則
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2.層次性原理
由于現行的班級授課制的特點,學生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差異性,導致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出現了不同的層次。在同一模式下進行同一活動,達到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異。
四、分層教學的模式
分層的辦法:教師事先依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學習動機、情感、毅力、興趣等因素,把學生分成三層:A層學生為基礎差,學習被動,成績不合格者;B層學生為基礎一般,學習態度端正,成績合格者;C層學生為語言能力強,學習主動,興趣濃厚,成績優秀者。
五、課堂教學目標分層要求
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上不聽講的學生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理解力、接受力較強的學生,覺得學習輕松,坐不住;另一種是基礎差的學生,覺得聽課很吃力,甚至一點兒也不懂,坐不住。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進行分類指導,課堂教學目標采取分層要求:對A層學生要求把基礎知識掌握即可,力爭達到基礎性目標,以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對B層學生要求再提高一步,加強技能訓練,使他們有學習成功的希望;對C層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拓展思維,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更上一層樓。
六、課堂教學內容分層要求
根據新教材難易度的差異,教學內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知識,這部分內容要求每層學生都能掌握;第二類是重點知識、語言點的運用,要求B、C層學生掌握、消化、鞏固和提高;第三類是難點知識,如大綱上不作要求,而課本中出現的知識及練習冊上打*號的部分,對A層不作要求;B層作一般理解;C層要求能突破難點,為以后的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分層
英語課堂教學一般包括這樣幾個環節:復習、介紹、操練、練習和鞏固。在上課前,依據大綱的要求,確定每一課的教學目標,然后針對各個層次,對目標進行分解,將要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
1.復習中體現分層
復習是對前一課所學內容的溫習。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時,對各層學生復習的側重點不同:A層主要通過默寫、聽寫來復習詞匯;B層主要復習前一課的交際項目、語言點等,并能回答與上一課課文有關的問題;C層通過復述對話、課文來訓練用英語進行思維及理解的能力。
2.介紹中體現分層
教師在介紹新內容時,以B層學生能接受為準,發揮C層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兼顧A層學生。提問以B層學生為主,抓中間,促兩頭。
3.操練中體現分層
操練是有助于學生掌握句型的一種重要方式。
4.練習中體現分層
課堂練習有口頭、筆頭兩種形式,以口頭對話練習為例,鼓勵A層學生敢于開口講英語,讓他們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5.鞏固中體現分層
課堂鞏固的方式有歸納小結、做鞏固練習、提問等。
總之,嘗試英語課堂分層教學,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揚長避短,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可以打破傳統教學造成的消極局面,能提高整體課堂效率,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新鳴.教育理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10.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