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許多專家也形象地說,沒有課外閱讀的語文教學就像跛子走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也要求學生:“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基于此,本人開始了以課堂教學為指導,讓學生自主選編文學讀本開展課外閱讀的實踐探索。
一、確定書源,介紹書目
要編寫《讀本》,大量而且優秀的閱讀資料儲備是前提條件。所以,在茫茫書海中,把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戰場放在學校圖書館是明智的選擇。
根據圖書館的書源情況,一方面要介紹《語文教學大綱·附錄三》上《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的書目,還應該介紹一些文學期刊,如《雜文月刊》《小說選刊》《青年文摘》《詩刊》《收獲》《十月》等。需指出的是,書源的確定、書目的介紹,僅僅是指領了閱讀資料與編寫《讀本》的方向和品位,絕不是以此來限定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編寫范圍。
二、課內指導,課外涵泳
1.指導閱讀方法
要抓到肥美之魚,除了大海中有豐富的“魚群”之外,還少不了“打魚”的精要之法。在課堂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授之以“漁”,如默讀法,掃描法,跳讀法,摘讀法,記敘文“六要素”閱讀法,議論文“三要素”閱讀法,散文“形神”閱讀法,詩歌“意象”切入法等等,以讓學生“得法于課內”。
2.指導閱讀方向
課堂上精講精讀一篇課文后,應介紹一些課外拓展閱讀篇目,如講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介紹他的《說揚州》《溫州的蹤跡》《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講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介紹他的《合歡樹》《務虛筆記》以及范春歌的《兒行千里》等,以讓學生遷移到課外。
三、化整為零,逐步提高
1.高一編“手抄報”讀本
由于高一學生閱讀量少,要編寫成本的高質量的讀本,難度較大,此時不妨布置他們編輯“手抄報”讀本。
(1)要求學生每人每月完成一張8開紙的“手抄報”編輯工作。每份“手抄報”上至少要摘抄六篇自己喜愛的優秀作品。(2)為了提高學生對“手抄報”的編輯興趣與閱讀興趣,可要求編者給自己的“手抄報”定刊取名,設計排版,并且適當美化。(3)為了保證“手抄報”不至于“俗”而不“雅”,也為了防止學生濫竽充數或借“手抄報”嘩眾取寵,教師必須把好質量關,對不合格的作品可要求學生重編,或要求他找人合作完成。
2.高二“摘評冊”讀本
經過高一一年的閱讀積累和編寫實踐,到了高二,可要求學生不僅在閱讀廣度上繼續加強,還應在閱讀深度上下點功夫。所以,可提出邊摘錄文學作品邊撰寫文學評論的新要求,來編輯完成高二的“摘評冊”讀本。
(1)在原來“手抄報”讀本編輯的模式基礎上,要求編者在每篇作品旁邊或后面加寫評論。(2)為了提高學生對“摘評冊”的編輯興趣與閱讀興趣,仍可要求編者定刊取名,排版裝訂,適當“包裝”。(3)教師必須做好作品的審閱關,及時地指導并點評學生的編寫內容;同時要注意“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尊重學生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的閱讀感受。
3.高三“文學期刊”讀本
經過高一“手抄報”讀本,高二“摘評冊”讀本的編輯實踐,到高三,除了繼續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之外,還應以提高寫作能力為重點,要求學生完成讀、評、寫三者結合的“文學期刊”讀本制作。
因為高三教學任務重,學生可自由安排的課外時間較少,所以具體安排時更需慎重考慮可行性與實效性。(1)全班學生每人每月完成一本16開紙8頁以上的“文學期刊”編輯工作。每月上交一次,每份期刊上至少要摘錄4篇自己喜愛的優秀文學作品(每篇后要附上自己的點評),4篇自己寫的作文,每篇不少于800字。(2)為了學生能將閱讀寫作與高考接軌,可適當規定某幾期的編輯專題,如安排篩選輯錄各地高考試卷中的現代文、文言文以及高考優秀作文、自己的高分考場作文等。(3)每月可安排一節課讓學生談談自己閱讀后印象深刻的作品與作文,然后一起交流借鑒,并且對提供優秀作品的編者進行表揚。
四、化零為整,循環再用
每份作品都是零散的,故有必要做好優秀作品的收集和保存工作,裝訂成集,化零為整,便于循環再利用。(1)平時由課代表負責收集每位學生的作品,每到期末,則把每次評選出的優秀作品裝訂成讀本,然后取一個總集名稱,爭取永久保留。(2)一屆學生畢業后,所有選編的《讀本》可留作新一屆學生的《讀本》再讀,新一屆學生可在上一屆編輯的基礎上借鑒經驗,以求一屆比一屆更成熟、更完善。
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學生自編文學讀本,不僅解決了課外讀物配套、興趣、難度等問題,而且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獨立地讀語文、學語文。
學生經過三年這樣的閱讀訓練,不但能拓展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興趣和能力,而且寫作水平、語文素養也能得到較大的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安市昌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