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堂應該多角度、有創意地營造靈動寬松的學習氛圍。只要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視頻情境、音樂情境都可一顯身手。美術教師的責任和智慧就在于引導學生喜歡美、欣賞美、創作美。但愿美術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全面體察孩子的成長,創造出富有靈氣與激情的高效美術課堂。
關鍵詞: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視頻情境
這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但是,并非每雙眼睛都能捕捉到色彩的美與和諧。高曉松說:“每個人都在窗前看這個世界,有些人看見的只是鏡子,有的人伸手不見五指。”看得不透不深,畫出來的自然很粗糙。《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設置問題情境,提供原型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想象和表現等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形成創意。”可見,設置適宜的情境不可或缺。通過現實生活、故事、音樂等情境設置,重視其內在的感悟與體驗,或許能構建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高效美術課堂。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親近自然、融入社會,關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他們的環境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引導學生和現實深度對接,在情景中觀察、操作、交流、體驗,也許能更快地點燃學生心中探究的欲望之火。
以浙教版小學美術第十二冊第11課《彎彎的小路》為例,教學時,帶學生來到周邊社區,欣賞周邊景物。教師引導學生看看眼前近處的景物和遠處的景物,對比觀察。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出結論:一樣大的物體,近高遠低,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疏遠密。一樣大小的風箏,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飛到半空中就變得很小了,而且飛得越高,就變得越小。
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寫生的小路,安排學生分組觀察并寫生,并強調注意以下四點:
(1)選景。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用選景框選取景物。
(2)設置。在紙上標出所選取的實景相應位置。如,地平線、小路的透視線及其他建筑的方位、高度、面積。
(3)描繪。突出有代表意義的襯托物,主題突出,力求畫面簡潔,
(4)設色。依照景物色彩和自己喜好,用不同色調處理。
這樣的活動如果僅僅囿于教室,其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大自然和社會生活蘊含著“沉甸甸”的素材,應當引導學生從遠離生命世界的格局走出來,從機械說教轉向個體生命的真實體驗與感悟。當然,面對現實中所謂繪畫素材的“真實”和“鮮活”,并不是要求對現實“原貌”進行純粹的臨摹和復制,也不是毫無選擇地傾筐倒篋,更不是“傳聲筒”式的情境再現。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篩選和合理的再度開發,應該成為美術教師的基礎性工作和經常性工作。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欲望
如何才能使學生對繪畫充滿情趣,并將學生置于學習的最中心,置于學習的最佳情緒之中呢?我想: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一定是方法之一。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故事一直是他們的最愛之一,沉浸在故事中何其幸福、多彩,自如酣暢!真正的好故事充滿幻想的空間,是一個堆積著歷史、現實和心靈謎語的大花園。“這本書越來越吸引著人……他被所描述事件和千變萬化的詞語不可名狀地吸引住了。”(瓦爾特·本雅明語)。美術教師的責任和智慧就在于把學生“不可名狀地吸引住”的同時,開啟學生繪畫創作的興趣之門。
例如,在教學浙教版四年級上冊美術《戲曲人物》時,可以收集戲曲人物圖片、戲曲人物有關故事等資料讓學生了解中國戲曲的藝術特色及戲曲人物的表演特征。在教學《秦陵兵馬俑博物館》時,通過講述這一“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故事,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從形態、動態、裝飾等方面深入了解不同姿態陶俑的藝術特色,激勵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這樣的教學流程里,知識的原料借助故事情境,通過加工再造的思維,撞擊產生出一串串生命智慧的火花和智慧的噴泉。從一個簡單的故事引發思考,根據故事的情節不斷深入探究,并且多角度地、有創意地解讀故事,用不同的色彩和方式暢談感受、闡釋發現,賦予故事新的意義。這其實是一種重新發現、重新創造:一個個人物形象、靈魂在畫板中脫穎而出。也許只是一朵花、一首詩、一幢建筑、一個真理……借助故事和畫板,它們以兒童盡可能的方式得以穿越、復蘇和重生。
三、創設視頻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布蘭佳在《鯨魚哲學》中說:“注意力對人來說,就像陽光。注意力所及之處,就成長;忽略,就枯萎。”那么,如何像凹面鏡聚集光線那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為一點呢?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視頻情境,不失為一條高效實用的路子。多種媒材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介入,無疑有如下一些先進的一面:兒童頭腦中的已有畫面容易被激活、豐富與提升;情感的渲染與熏染呈現出動態的傳遞形式……一言以蔽之,多媒體與美術課堂的“聯手”,將會開拓出一大片“春色滿園”般的疆土,學生求學的樂趣如山溪左右逢源。
例如,浙教版美術教材第十一冊《賀卡設計》一課,要求學生制作賀卡。教師在教會學生設計軟件工具的用途和設計方法之后,指導學生每人設計一份賀卡,完成后以E-mail的形式發給老師、朋友或父母、需要幫助的人等。如果,教師將這一環節做精做細,那么,教學勢必會產生后續反應或連鎖反應:每當節日之時,學生都會互送“電子賀卡”,因為這種方法簡單快捷、成本低廉,又能充分展現自己的天才設計,何樂而不為!
不得不承認,生活于現代社會的孩子們對身邊本來鮮活的媒材常常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確實,我們有些“盲目”和“失聰”了,而且不只是感官上的,更是心靈和精神上的雙重“失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學形式的單一和呆板。和教師單薄的、抽象的語言相比,多媒體為我們創造了多種可能。雖然是虛幻的,但我們畢竟“步入”田野間、翱翔在天空中、攀登于高山上、流連于花鳥蟲魚中,其效果是多層次的、立體的,也是以往常規課教學所不能企及的。
創設情境的方法不止以上三種。只要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謎語情境、音樂情境、實驗情境等都可一顯身手。引導學生要用心看,而非用眼睛看,那么“喜歡美、欣賞美、創作美”這一螺旋上升的過程,將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但愿美術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全面體察孩子的成長,創造出富有靈氣與激情的高效美術課堂。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練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