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堂中暴露的問題往往比較復雜,涉及教師的內在素養,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教學素養,一類是科學素養。以往評課我們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學素養,談到科學素養,總認為那是問卷調查的事。然而,如果我們可以通過觀課來評價教師的教學素養,那么是否也可以通過課堂上的某些核心觀察點來判斷教師的科學素養狀況呢?我們選擇以“課堂開放度”作為切入點,試圖在課堂開放的亂象中尋找到科學素養缺失的蛛絲馬跡。通過課上觀察、課后與執教老師面對面訪談、在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適度推理,形成了一些假設,這里提出來希望能給予大家一些啟發。
現象一:不放也不想放
具體表現為教學形態以講知識為主,目標單一。
調查與發現:這種現象以往我們都習慣于歸因為學生觀的問題。然而,通過與一些教師對話,發現他們中的一些人自身對科學素養的內涵就認識不清,認為培養科學素養就是學習科學知識,試想如果本來就是這么看的,他又如何會想到教學內容要開放呢?
現象二:不放因不敢放
具體表現為課堂問題稍有開放,學生回答一旦跳出教師預設,教師或表現猶豫,不知所措,或是快速打斷,只選取與預設相符的學生回答進行總結。
調查與發現:課后訪談中,一些教師表示因為沒有專業學科背景,自身科學知識結構有缺陷,只對教材中提及的知識“有數”,一旦進入不熟悉的知識范疇,會因心中沒譜而選擇逃避。
現象三:放了,只會機械地放
具體表現為教師將科學探究作為固定的步驟和程序來對待,只要研究某項問題,一定嚴格按照:“提出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做實驗—形成結論”的步驟執行,表面上讓孩子經歷了探究的過程,事實卻是在用機械的探究步驟進行知識傳授。
調查與發現:一些教師對什么是科學探究認識不清,以為存在固定的科學步驟,只要按“科學”步驟做就是在做科學。殊不知科學探究蘊涵的“求真求是”精神就包含著質疑和改變。
現象四:放了,是放任自流的放
具體表現為教師“腳踩西瓜皮”上到哪是哪兒,被學生“牽”著走,任何問題都研究,不能圍繞核心概念組織科學探究學習。由于沒有有效引導,課堂上研究了大量過大的問題甚至偽科學問題,表面熱鬧背后學生真正的收獲很少。
調查與發現:一些教師自身科學知識嚴重缺乏結構,哪些屬于核心概念心中無數,造成教材重難點把握有偏差。另一些教師則錯誤地認為科學探究就是讓學生盡情地玩。研究偽科學問題的我們判斷屬于教師對科學的本質認識不清。
由于課堂開放程度確實和教師教學觀念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無法說出上述現象的教師都是因為科學素養缺失。但是以上的觀察和分析,也許會從一個新的角度給我們新的思考,當科學課出現問題時,調查一下教師的科學素養也是一種有價值的選擇。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