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給我們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對于如何進行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我作了許多嘗試,感覺到提高反思能力是比較重要的。
一、歷史教師要向學者型、科研型人才轉變
教師不能再僅僅是滿足于把課本吃透,而應該成為“專家”,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教師應積極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具備才、學、識,有更新的內容和科學標準。良好的語言素質將能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實,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和真情實感,歷史教師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歷史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知識吸收的程度和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關系到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
二、教師還是“雜家”
“雜家”就是要求教師“一專多能”,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在其他學科也應有所涉及。多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不要形成文理分家、文理對立的局面,而教歷史的往往只顧埋頭于成堆的歷史文獻資料與檔案之中,對文學名著等則不屑一顧,對理科知識則是一竅不通。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大多是僅憑個人的力量來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所有問題。而這種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之下的教學需要,而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強的“雜科”,它的教學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門類,這就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歷史教師既是“專家”,同時還是“雜家”。
三、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
作為歷史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不能把這當作一句空話。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高尚的情感價值觀,這一因素決定了教師在課堂及課外能否正確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能否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而不至于偏激。教師自身的情感價值觀對學生有巨大的影響,高尚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而作為歷史學科,就應更加注意這方面情感的培養。
四、歷史教師應由演講型向引導型轉變,注重教學方法的改變
新課程下教師的“主體”地位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已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教師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不再是教學生“學會”,而是要教學生“會學”。歷史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是平等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對學生撒手不管,相反教師是整個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應讓教與學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完成,教師的角色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了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并且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那么“教書匠”已不能適應這種教學的需要,在新課改下,我們需要的是具有改革意識與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的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五、提高自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新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靈活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教學取得長足的進步。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為廣大歷史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可以更直觀、直接地把歷史知識、歷史遺存展現出來,也可讓學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歷史、掌握歷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教師的角色由“粉筆教學”轉向了多樣化的“多媒體教學”。
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轉變,更多地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探究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自己去操作實踐、感受,讓學生主動地去感受整個學習的過程,體驗到整個學習過程的樂趣,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河北省望都縣黑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