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度我以為多教給學生一些知識,就是盡到了做教師的責任。每次上數學課前,都精心地計劃和準備課堂內容,爭取讓課堂大容量,上課時,就忙于把這些內容講完。在新課改中,才發現這一思想是錯誤的。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的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習內容,讓學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體驗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教學必須是有效的。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呢?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其實數學課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聽懂、學會、做對。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離不開數學。新課程提倡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問題意識。因此,在教學時,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有多么重要、學習數學有多大價值。
要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從課前的準備、課堂的組織、課后的練習、課后的反思等幾個環節來提高實效性。
一、認真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
第一步要寫好教案,要注意對教學對象的定位,是給什么樣的人講課,不同的授課對象要有不同的層次和深度。認真鉆研教材,為“預設”打好基礎。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同時要盡量多地使用素材,寫教案時要備多種教材,教案不是教材的翻版,每一個概念和公式要從多種教科書中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法,研究利用哪種講法學生更明白、理解更透徹。教師還應在課前認真了解學生的實際思想、現有的認知水平,尤其是與新知識有聯系的現有水平;了解他們心中所想、心中所感。
二、課堂的有效組織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課教師講多少內容,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無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課堂上教師應該做到三個“不”: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三、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
有效的數學教學,不僅在于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于科學、高效的練習。科學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如,“錯解剖析”——提供給學生題解過程,但其中有錯誤的地方,讓學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師批改作業,換一個角度來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尋找錯誤產生的原因,以求更好地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如,“例題變式”——從例題入手,變換條件尋求結論的不同之處;變換結論尋求條件的不同之處;變換提出問題的背景,尋求多題一解;變換問題的思考角度,尋求一題多解;以此來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
四、做一名反思型教師
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
總之,如果教師能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一定會提高,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