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里。”我們所追求的是教育應該是生活的、生態的,把學生放在一個廣闊的林子里,給他們提供一定的食物,但要讓他們自己去尋覓、去感受生活的快樂與艱辛,并學會生存。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譯成中文出版以來,吸引了不少教育工作者,也吸引了不少學生。學生們更渴望能幸運地成為小林老師的學生,也能生活在“巴學園”這一充滿了民主、自由、和諧的地方,如小豆豆一般,在那里快樂地成長、無憂地學習。讓學生“學好數學”“玩好數學”成了不少一線教育工作者內心深處的執著,草根化教學中的生態課堂的理念應運而生。
一、生態課堂中教育的自然美
生態課堂追求的是一種真實、一種自由對話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僅僅是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探究者、發現者。
如,教學《探索規律——平移》,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發現,通過畫一畫、連一連、圈一圈、移一移等,發現其中的秘密,盡管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但只有學生真正思考的,才是最扎實有效的。也有可能這種探索到最后,學生還沒有能發現其中的規律,但我認為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一定的點撥,正是我們教師應該把握的一個契機,當然,素材的提供也應該多樣化。
如,徐長青老師的《退中的數學》,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太有創意了!剛才我們說了幾個答案,告訴你們,這都是正確答案。知道什么是正確答案嗎?告訴你們,那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但正確答案中有個唯一答案。”老師簡短的一句話,給了所有學生勇氣與底氣。帶領學生掌握的不是只解決一道題目,而是引導、品味一種思想——學習有的時候也要知難而退,退到底,從頭再來審視。“退、退、退,進、進、進,回頭看,找規律”。華羅庚爺爺的這個法寶將永遠蘊藏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并將在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會不斷地釋放他的魔力。在課堂中,學生的思想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答案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找到了規律。”
生態的課堂,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的課堂,而是老師引領著學生,學生自己有生成、有發展、有自己思想的課堂。課堂中,我們要改變的不僅是形式,更是一種教育的思想。“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課堂的美,美就美在呈現的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美。
生態的課堂,是允許犯錯的課堂。“過分完美的課堂,就是不完美的課堂”,課堂中有問題并不可怕,怕就怕在我們把問題藏著、掖著,把小問題捂成了大問題。在課堂中,我渴望看到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并敏銳地捕捉這些“錯誤”,察其原因,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發現,學生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沒有真正地理解。我們要求學生不但能聽懂、聽明白,而且要真正地理解、掌握,并能隨時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取出,靈活地加以運用。
二、生態課堂延伸活動的學習美
我們的教學是課內向課外延伸的一個過程,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更要關注課堂外。調查研究表明,學生最討厭的是機械的、煩瑣的、重復的作業,如何讓我們的草根化教學能更多地吸引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讓游戲成為課外作業的主角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玩”,都說“孩子的指尖跳動著的是智慧”,其實,學生在游戲中更能激發他們的潛能,開發他們的智力,游戲還是完成課外作業的一個有效載體。
如,在教學完“10以內的加減法”以后,我為學生設計了“闖關游戲”。第一關“鉆山洞”,第二關“取船票”,第三關“青蛙過河”。“山洞”是由幾組戴有小動物頭飾的同學搭成的幾個連續山洞(頭飾上面有數字,各不相同),鉆山洞的小朋友必須根據山洞上的兩個數字列出一道加法和一道減法才能過關。然后到第二關去取門票,任意說一道算式和得數,正確的可得到與得數相同數字的一張門票——數字卡片,成為青蛙。最后一關,便是過河了,地面上事先畫好荷葉,并在每片荷葉上鮮明地寫上數字和一個加號或減號,每片荷葉的旁邊都有一只青蛙媽媽在守著,看看青蛙回答的是否正確。正確的才可以跳上下一片荷葉,而過完三關的小朋友將可以得到“喜洋洋”印。又好玩,又有趣,還能在自己的手上刻上自己最崇拜的“喜洋洋”圖案,外加“你真棒”的表揚,學生自然開心呀,玩中學,讓學生感受到這也是學習。
2.讓思考成為學生的習慣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喜歡那種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作業,對于那種簡單的沒有價值的作業,有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與表情。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負擔,我們要從減少學生機械、重復的作業開始。我認為,作業不要多,一題、兩題就可以了,但選題很重要,既要結合現在所學的知識,又要聯系前面學過的知識,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后續性學習,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讓他感受到只有努力地跳起來,才能摘到又紅又大的桃子,讓學生在作業中學會思考,從而真正地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統一。
生態課堂,不只是大師們的追求,更是我們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