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
先問真假,再說是非
青島政府啟動了耗資40億元的“增綠行動”,很多百姓抱怨這面子工程勞民傷財,青島姑娘潘琦卻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在施工現場調查樹的成本,致電政府追問種樹方案的決策過程。她說,自己27歲了,才第一次正兒八經當公民。
李普曼說得好,在自己正確的時候,要克服那種不必要的激情。確實如此,最能夠感染和讓人動容的,往往不是那些激情澎湃的話語,而是那種冷靜和理性之下的隱忍,是平靜下的陣陣漣漪,是那種真正能觸及人心的淡然。柏克也推崇這種溫和的理性,他說:“普遍的輕率與浮躁中,你將會發現存在著一種冷靜沉著、泰然自若的人格,這種人格將會成為一個中心把所有事物都吸引過來。”
看到網上鋪天蓋地對青島耗巨資大規模毀草種樹的批評后,潘琦并沒有被網上所謂“有圖有真相”的淺薄情緒和煽情帖子牽著鼻子走,而選擇了親自去現場調查,在施工現場調查種樹的實際成本,用自己調查拿到的證據去質疑和追問。在當下浮躁的傳播語境中,這種“一種當前,先問真假,再說是非”的理性尤其值得推崇。相比那種隨便吐幾句口水、跟著大眾情緒走的抱怨、指責和謾罵,相比人身攻擊和喊口號,這種“用事實說話”的拷問當然更有說服力,也更有維權的力量。
不要讓信任法律的公民絕望
因老家房屋在未簽拆遷協議的情況下被拆,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王進文致信濰坊市長,而后這封公開信在網上廣泛流傳。今年3月,山東省認定他家所在區域征地合法決定的裁決被國務院撤銷。但此時,被拆掉的老屋所在地,超過20層的在建高樓已經矗立。這意味著,清華博士雖然贏得了國務院一個支持自身訴求的裁決,但要想贏得官司捍衛權利,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永遠不要讓信仰法律的公民絕望。公民尋求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這種良善之心,這份對法律的信賴,是政府之福、社會之福、法律之幸,應該得到尊重和呵護。這里有一個價值次序,政府首先要守法,而不要逼著公眾走到需要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利的地步。如果走到了法律程序中,就應該呵斥公民這種對法律的信賴,在法律框架中解決問題,尊崇法律的權威。不要逼著求告無門的公民采取極端手段維權,許多悲劇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都可以找到絕望的影子。
永遠不要讓信仰法律的公民絕望,另一個層面是,不要讓公民覺得信仰法律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打官司需要耗費高昂的成本。
劉展超/《第一財經日報》北京綜合新聞主任
買房是消費還是投資?
西南財經大學近日發布了一本《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其中家庭金融資產的部分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反而是作為“家庭非金融資產”的住房問題弄出了不少非議。一個結論說中國9成的家庭都有自有住房,另一個結論說城市家庭第1、2、3套住房的平均收益率是340%、143%、97%。
后面一個說法也驗證了為什么房子成了緊俏商品,畢竟這么高的收益率在那里擺著。
大家引用很多的一句話是:資本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在中國,看到那些早幾年買了房子的人,有不少賺到了幾倍的收益,這種巨大的誘惑怎能不讓后來人效仿?
這些年,總是有人在爭論房子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爭論樓市是否有泡沫,如何評判可能會影響到政府調控政策的根基。但不容忽視的是,前幾年買房子的,無論是何種動機,大部分都賺大發了。現在的限購政策讓很多人無法買房,對他們而言,是否也是一種不公?
房企與政府
一家大型房企旗下項目遭到政府督辦,原因在于其土地有違規使用問題,其品牌部人士向我抱怨:土地違規是政府的事情,跟我們哪有關系,為什么輿論都把矛頭對準我們?對此,我的回答也很簡單:因為你們是開發商,現在房價這么高,但凡出了個事情,自然要有抵罪的。
在中國,土地不歸私人所有,開發商要建房,只能從地方政府處通過多種手段獲得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當然,多種手段中包括合法的,也有違規的。而違規不外乎幾類:地方政府主動違規,為的是招來開發商;開發商蒙蔽政府,為的自然是利潤;兩家合謀,各取所需。但不管哪類,只要出了問題,輿情多是批判開發商利益熏心。
這可能也是無奈之舉,不罵開發商,難道讓老百姓天天去罵政府?在當下,這可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而開發商,手中起碼沒有公檢法式的權力,而且也要顧及企業的聲譽,它畢竟還是要在市場中混的。在消費者手中的錢還沒去買房子之前,房企還是要尊重一下的。
譚衛兒/香港《南華早報》副總編輯
香港的菲律賓香蕉與菲傭
公司一老外編輯昨回來,公布新發現:早上去超市本想買香蕉,居然遍尋不獲!“以往貨架上可都是菲律賓香焦,今天找不著,該發揮記者本色追查一下,該不是中國和菲律賓的黃巖島之爭搞到香蕉來不了香港?”眾人笑起來, 哪跟哪呢,香港從不做這事!近日有那么些人提出禁止菲傭來港, 壓根沒人響應, 除非你家菲傭偷了東西對你家小主又惡劣,你立馬會把菲傭轟走,可到頭來還是請回她姐妹中的另一個,為了黃巖島把菲傭辭掉?香港人會嗎?也不應如此吧。只是,香港人熱血一沸騰起來,上街抗議倒是很來勁,正如去釣魚島,香港的保釣人士年年出海。說到底,香港人很愛國,卻也很實際。
張明揚/《東方早報》書評周刊主編
從霧社事件到高砂義勇隊
據說《賽德克·巴萊》的大陸版片尾增加了一個“抗日年表”,將“霧社事件”融入了整個中國抗日的大背景之中。于是乎,看完電影國人又多了一個國仇家恨的理由,仿佛莫那魯道就是《金陵十三釵》中的李教官,《亮劍》中的李云龍。
不能不說莫那魯道是個抗日英雄,但與其說他是出于什么民族主義國仇家恨,還不如說是原住民對日本人粗暴干涉他們傳統生活方式的終極抗爭。可將這些可敬的原住民理解為滿清入關時的江南民眾,清軍打進來做皇帝他們還能忍,但如果多爾袞要他們剪掉負載了千年傳統的頭發,他們不能忍。再比如,當曾國藩面對同一民族卻要毀滅傳統文化的太平軍時,他選擇了文化,背棄了民族。
電影沒有拍的是,“霧社事件”的一大后續效應是日本人發現了原住民的強大戰斗力,于是在之后的太平洋戰爭中編成了屢立奇功的“高砂義勇隊”,后來戰死者還進了靖國神社。多么神奇的民族主義。
張天蔚/《北京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
現代外交是一種公共事務
黃巖島形勢日趨復雜,中國的應對更加復雜—一面是外交部發言人宣布著永遠不變的“尋求外交努力”,另一面則是解放軍的將軍不斷借助《環球時報》放狠話,仿佛明天就要開戰。為了表明這不僅是將軍一人的決心,網絡上的群情激奮也不受任何阻礙地洶涌,看得人心驚肉跳。
明眼的人都能看出,“上面”在下一盤很復雜的棋。而且,即使有網友以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枚棋子而壯懷不已,我也敢打賭他和我一樣猜不透“棋手”的布局。
我總以為,外交盡管復雜,但終歸是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的意志較量或利益交換,而非雙方政治家之間的斗智斗勇。尤其是現代國家的外交事務,更不可能再像李鴻章似的,靠在袖子里捏手指頭而達成妥協和交易。現代國家的外交,是國家公共事務之一種,理當像其他公共事務一樣交予公民或公民代表討論、辯論、爭論,以最終達成共識和決策。那種為了讓菲律賓猜不透,卻首先把國民蒙在鼓里的外交思維,確實有點“前現代”了。
階梯電價與塔西佗陷阱
有人批評階梯電價是“變相漲價”。而我以為,實行階梯電價就是要“變相漲價”,因為只有“變相”,漲價才能合理。
電價上漲,勢在必行,可討論、可“變相”的,不過是如何漲和誰承受的問題。階梯電價讓大多數窮人不承擔漲價的代價,少數相對富裕人群承受比較小的代價,極少數富人承受大部分代價,這是對窮人比較有利的選擇。結果富人還沒出聲,卻先有人跳出來說自己是窮人,所以反對這個對窮人有利的政策,讓人不明白這些人的腦子是怎么長的。
推進階梯電價的唯一問題,是決策程序的瑕疵,一邊是由政府背書的壟斷電企,另一邊是始終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聽證會“民意”代表,聽證會的信譽確實大有問題。
一個已經深陷“塔西佗陷阱”的政府,無論設計出什么樣的程序,都不可能被真正認可,所以也只能,或索性,這樣閉著眼睛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