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件討論人:陳功 安邦集團首席研究員 vs 張蕾 君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發件人 : 陳功 安邦集團首席研究員
收件人 : 張蕾 君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張蕾好:
最近看了馮侖一個講話,覺得很有意思,想和你一起探討。
馮侖提到,在做慈善和公益事業上,中國民營企業做得比巴菲特、比爾·蓋茨還要好。他指出,實際上,我們行善比他們早,早在哪兒?比爾·蓋茨1975年辦公司,2005年才辦公益基金會,這中間有30年。中國企業家做的公益基金會一般才10年就成立公益基金,中國現在一共800多家公募公益基金會。再看看巴菲特,巴菲特做公司賺錢賺了50年才想起這個事。馮侖認為,今天來看,我們在道德上有十足的優越感,但是在慈善這件事上,怎么變成我們不夠有愛心了?
應該說,作為“地產思想家”的馮侖,他的講話清楚指出了問題的一個方面,但并不完備,主要是因為公募慈善基金與企業慈善基金還不完全是一回事。公募慈善基金在較短的時間里一下子迸發出如此之多的數量,除了中國慈善事業的進步之外,也表明了我們的慈善事業運營實際上非常另類。這種另類就在于,在慈善運作領域,公募慈善基金的運作很強勢,名聲顯赫,真正掏錢搞慈善、捐助慈善的民營企業則相對弱勢,甚至幾無聲息。
最近我與一個慈善基金有過接觸,這家慈善基金的人員談論起慈善成就來如數家珍,建立了多少學校,搞了多少圖書室,免費送了多少醫藥,救助了多少兒童等,洋洋灑灑,隨口就是一張很長、很長的清單。身在企業中的我,感覺頗為不是滋味,聽完這張慈善成就的清單之后情不自禁地問,請問捐助的企業有哪些?在這“一問”之后,才得到了一些捐贈企業的名字。
問題就在這里。
慈善基金的錢不是憑空飛來的,這些錢來自企業的捐贈,但成就和名譽大都歸了慈善基金和機構,出錢捐贈的企業反倒經常被指責“不樂意捐贈慈善活動”。再聯想到很多國內的慈善組織盛氣凌人的作風,經常擺出一副“愛捐不捐”,動輒拿西方那一套做比較的勁頭,著實有些另類,值得我們反思。
陳功
發件人:張蕾 君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收件人:陳功 安邦集團首席研究員
陳總好:
對您提出的問題也說說我的看法。
我經手過不少民營企業家的IPO,也注意到這些民營企業在慈善和公益事業上的態度,應該說,中國的民營企業在公益活動上的態度還是很積極的,尤其是每當遭遇到重大災難之際,這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都還是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的。問題在于,他們日常對于慈善的捐贈,數量還是比較少的,客觀說,還是比較不積極的。
問題可能是多方面的。
民營企業對慈善活動的感受是一個方面,國家的稅收鼓勵也是一個方面,當然還有對慈善活動的認識問題。慈善機構的運作,正如陳先生所言,也的確存在某些問題,有些慈善機構熱衷于儀式性的活動更甚于投身基層慈善事務等,這些問題或多或少影響了民營企業的慈善熱情。
其實,西方國家的慈善機構在運作中,大都非常注意宣傳從事慈善活動的企業,在具體的慈善活動中,都會注意加以特別的提示,表達感謝之意。這本身就是對慈善活動的最佳鼓勵,同時也是慈善募捐的重要動力?,F在之所以出現種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我想有些從事慈善活動的人,有著某種超然的優越感是一個重要原因。說得直白一些,就是覺得我是“搞慈善的”,你不是,所以你不如我。
我的意見是,慈善和公益在中國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會在今后得到逐步完善。這種完善即包括了慈善基金和機構,也包括中國的各類型企業。慈善,是社會整體公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有明顯的制度建設、法律完善過程,中國的慈善和公益,只有在慈善機構與捐贈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過程中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這是我的個人意見,僅供討論之用。
此致敬禮!
張蕾
君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