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后,尤其是寒暑假和節日,很多學生往往選擇大部分時間待在家里,除了做作業,其他時間大多用于看電視、上網、玩網游、玩微博;他們不喜歡外出玩耍,不善于與他人面對面交際,他們被冠以一個新的稱謂——“宅童”。
網絡信息化的時代造就了大量的“宅童”。波茲曼所提出的由于傳播技術不斷進步而導致的“童年的消逝”在新時期有了新的演繹,SNS和IPAD就是這些技術的翹楚。近日,多項針對中小學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每日大部分時間用于上網,主要的社交方式是QQ和微博。有的學生甚至一個假期都從未出過家門,成為標準的“宅童”。而線下娛樂的缺失,導致了孩子運動能力下降、精力不足、身體不健康、注意力不集中等負效應。從另一方面看,孩子缺少了與父母、同學、親戚的交往時間,導致交際能力的缺失,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而表現出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因此,我們不能再讓孩子做“宅童”,要讓孩子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這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學校要創造機會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和身體鍛煉。教師要提高服務意識,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平時多學習各種才藝,如音樂、舞蹈、體育等,使自己勝任文化課的同時,能在課余與學生共同參與文娛活動。孩子們和老師學在一起、玩在一起,能感受到來自長輩的關心和愛護,產生對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親近心理,減少對網絡的依賴,身心就能健康發展。學校要多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例如,多組織適宜學生參與的校內體育趣味活動,如拔河、集體跳繩等,讓學生們在鍛煉中建立友誼、愉悅身心、強身健體。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有關的校外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情操和社會適應能力,如參觀社區、慰問老人等。
其次,家長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活動。很多家長由于工作壓力大,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由于很少感受到關愛,很多孩子往往有自閉心理,只愿“宅”在家中。家長在工作之余要努力融入孩子的娛樂生活當中,如晚飯過后帶孩子在社區散步,讓孩子在社區內找到興趣相投的玩伴。周末時家長也不要做“宅男宅女”,應多帶孩子去游樂園玩,去當地的圖書館閱讀或旅游景點游覽,還可以多引導孩子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如打籃球、踢足球、跑步等。在假期的時候,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們參加一些興趣班,比如音樂、舞蹈等,還可以帶他們去附近的書吧閱讀。長此以往,孩子會更樂于與家長溝通交流,親子關系更親密,并喜歡上戶外活動。
最后,社會各方力量要共同建設兒童成長的良好環境。地方政府要著力于解決目前很多地方的少年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被出租、功能被改變的問題,并想方設法建設更多的適合兒童娛樂健體的活動中心,為孩子們的閑暇娛樂提供好的場所。學校在改擴建規劃中要增加學生們的文體娛樂設施,并在寒暑假期間適當開放體育鍛煉的場所,讓孩子們有更多娛樂的選擇。社區方面,除了建設供孩子們休閑鍛煉的場地、完善設施、美化環境,為孩子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外,還要配合家長為孩子們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體育比賽、家庭親子活動等。
總之,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要一起努力,為兒童創建和諧的家庭、校園和社區文娛活動環境,讓孩子不再“宅”在家里,參加社會活動和文體活動,促使孩子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