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培養 幼兒 分享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93-01
在幼兒園里,常常看到有一些幼兒有玩具也不愿意和同伴分享;還有一部分幼兒有著很強烈的占有欲,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是不是別人在玩,也不管別人是不是愿意,都要想方設法拿到手,甚至不惜大打出手……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人分享的意識。因此,引導幼兒學會分享,在幼兒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榜樣引領,讓幼兒產生“分享”的意識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喜歡模仿父母,模仿同伴,尤其喜歡模仿老師。幼兒教師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很高,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是孩子模仿的樣板。幼兒教師的言談舉止、情感態度隨時隨地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在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孩子。因此,教師要做有心人,利用身邊的一些教育時機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如教師有開心的事可以告訴孩子,與孩子一起分享,這樣既能讓孩子和老師一起分享快樂,也能讓孩子產生有好心情要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的意識。在幼兒園里教師可以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比如當幼兒在獨自玩玩具時,教師可以走過去對孩子說:“能讓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嗎?”“能把玩具分給我一點嗎?”……當孩子同意你和他一起玩或把玩具分給你時,老師要做出積極的評價,“謝謝你能和我分享你的玩具。”這樣,教師既給孩子樹立了好榜樣,又能讓孩子體驗與人分享的快樂,同時也會讓孩子以后自覺地產生與他人分享的動機。在平時的活動中,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分享意識強的幼兒和分享意識差的幼兒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產生。
二、創造機會,讓幼兒體驗“分享”的快樂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存在著分享活動,比如,早上的晨間活動,中午的就餐,室外活動、游戲等。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孩子,隨機或者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分享的條件,讓幼兒通過參與活動,體驗分享。長此以往,幼兒就能漸漸地養成分享的習慣。
晨間“分享”。在每天的晨間活動時,我會想辦法為孩子創造分享的機會,如在孩子玩積木時,我有意將同一套積木分給不同的小朋友,要求他們幾個一起搭出成型的建筑物。這時,孩子們便會圍在一起想辦法,合作完成。幼兒在無形中學會了與人合作,體驗了合作與分享所帶來的愉快情感。
表演“分享”。幼兒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因此,每天我都為幼兒提供表演的機會,讓他們盡情地唱歌、跳舞、猜謎語、講故事、說笑話……這樣的分享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表演欲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讓他們體驗分享的快樂。
游戲“分享”。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心情會很愉悅,這時,孩子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結構游戲、角色游戲等幫助孩子創造分享機會,讓幼兒在與同伴游戲的過程中學會分享。例如,在學習《客人來了》的兒歌時,我將兒歌改編成角色游戲,讓孩子參與其中。“客人來了,小朋友們,我們應該怎么做?”“我請客人屋里坐。”“我給客人倒茶。”之后我再啟發孩子:先請客人坐下,然后給客人倒茶,還可以將家中的水果、點心等好吃的拿出來和客人一起分享。如客人中有小朋友,還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而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游戲,體驗分享的行為。
三、活動提升,讓幼兒學會“分享”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主題活動。通過相應的活動,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培養幼兒自覺的分享行為。例如,在元宵節時,教師可以結合節日舉辦“元宵會”,請小朋友們一起搓湯圓,大家互相贈送祝福。在學生吃完湯圓之后,再讓幼兒把從家里帶來的元宵燈拿出來一起賞燈,并互相交換元宵燈等。這樣的分享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在主題活動中逐漸學會與他人分享。
分享,是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換;分享,是情與情的傳遞!孩子與他人分享的良好品質需要我們的引領和指導,讓幼兒產生分享的需求;同時還需要同伴之間的互動,通過相應的活動使幼兒的分享行為能成為自覺的行為。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