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 注重 表象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09-01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教學過程究其本質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數學信息進行接收、儲存、加工和處理。但在此過程中,大家比較重視對信息文本的意義理解,輕視了對數學概念和定論的表象認識。實際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即使是簡單的抽象思維也離不開形象思維的支撐,這是他們的認知心理所決定的。為此,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學生對表象的認識,延長表象的建立時間,以期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一、注重感知,建立表象
表象是之前感知過的事物在腦海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從感知而來,客觀事物只有通過感知才能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表象。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課件直觀展示圖形剪、移、拼。這種形象的演示就是學生感知的過程,學生在回憶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推導時,這種剪、移、拼的過程就成了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表象認識。而這個清晰的面積推導表象可以幫助學生遷移到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究中來。試想如果僅靠教師讓學生去自學或簡單介紹,沒有實際分部操作的實際經歷,學生還能如此清晰地認識兩個圖形的面積聯系嗎?他們還能充分辨析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周長計算的異同嗎?
此外,表象還具有對事物的初步概括性。如對梯形特點的認識,在出示各種不同的四邊形圖形后,比較一些特殊的四邊形,發現它們只有一組對邊互相平行。這是梯形區別于其他四邊形的本質特征。從這幾個具體的梯形圖形中學生建立了對所有梯形的表象認識: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就是梯形,可以不顧及梯形的各邊長、角。
二、強化訓練,加深對表象的認識
曾經有心理學家對一批智力低下的孩子就表象問題進行特殊的調查,出人意料地發現這些孩子的大腦中有大片的“空白”,正常孩子大腦中所具有的常規表象在他們的腦子里面很少反映,他們的感知較常人遲鈍,儲備的表象數量很少,正是這種表象的缺失嚴重導致了他們不能進行高級的抽象思維。但經過一定的強化訓練后,他們也能逐步對事物產生正確的反應,如認識姓名與自己的聯系;會把簡單的平面圖形進行歸類;能進行簡單的口算。而這些強化后的訓練認識可以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們的大腦中。同樣,這樣的訓練也適用于智力正常的孩子。
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讓學生接觸周圍的事物,如建筑物的形狀、汽車的儀表盤、路邊的指示牌等等。大千世界都是教學素材的有用來源,通過日積月累,可以豐富學生頭腦的表象認識。還應延長表象建立的時間,因為一次性記憶大量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比分批少量記憶等量內容明顯要多。正因為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把大量的內容分成數個較小的版塊,分多次來完成記憶任務。對每一部分較小版塊內容的記憶,可采用短期記憶的5分鐘、15分鐘、30分鐘、1小時等重要的時間窗口,反復地進行識記、保持、再識記、再保持……如此反復,可以達到表象識記的最優化。
三、激發創造,豐富表象的內容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币员硐鬄榛A進行的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方式,換言之形象思維從本質上可以理解為表象的運動和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運用表象來展開豐富的想象活動。表象越匱乏,其聯想與想象就越狹窄、越膚淺;表象越豐富,其聯想和想象就越開闊、越深刻。所以開展聯想和想象活動也是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如在一年級教學認識人民幣單元時,師生共同創設小超市的情境,讓學生自主選擇導購、收銀員、服務臺和消費者的角色,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讓學生經歷商品擺放、選購商品和付錢、找錢的全過程。這樣,他們對人民幣的表象認識就會逐漸增強。
再比如六年級計算一些分子為1的分數問題,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將分數計算轉化成逐步分割的正方形面積問題;還可以把單個的數轉化成一些特殊的分數算式。這些有別于常規的計算技巧可讓生硬的分數算式一下子鮮活起來。教學中教師要鼓勵這樣的“不拘一格”,讓學生克服思維的定勢,從而大膽、合理地進行想象。
總之,我們要重視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表象認識,以厚實的表象認識為基礎,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大門!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