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反思性學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14-01
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自主建構的“反思性”學習品質和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創設反思的機會和抓住反思的契機,引導學生自覺地對自己的數學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評判和再認識,使學生在不斷的自主反思—調整—再認識的過程中,實現提升思維能力的目標。
一、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反思意識
反思來自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在固有的思維導向下的學習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后的自我否定和主動再思考、再審視。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時刻關注自己的思維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促使學生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進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發現并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思維認知方式。
如,在解答“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開往乙地,3小時候后,距乙地還有多少千米”一題時,有學生列式“300÷75”。顯然,答案是錯誤的。這時,我沒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提出“你能說說300÷75的意義嗎?”這個有創意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300÷75=4(小時)是求行駛完全程所需要的總時間。”繼續追問:“那現在這輛汽車已經行駛了幾小時?還差幾小時才能行駛完全程呢?”這時學生很快“頓悟”:4-3=1(小時),求出剩下的時間;再用1×75=75(千米),求出剩下的路程。這樣,以另一種方式引領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這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反思的真正價值,也讓學生在感受成功的樂趣中漸漸增強了反思的意識。
二、搭建有效平臺,提供反思機會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認為,兒童學習數學是自己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數學教學應從傳授知識的權威者的模式向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學生實踐模式轉變。教師應多給學生留出反思的空間,提供學習反思的機會,搭建有效的反思平臺,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維過程等方面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監控,促使其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整理和內化。
如,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時,在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我說:“同學們,反思我們剛剛的實踐過程,你能自行設計出一些數學題目來考考大家嗎?”“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樣說對嗎?”“是不是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就一定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通過進一步的反思,問題得到了解決,本課的難點自然也就突破了。
三、教給反思策略,培養反思技能
僅僅具備反思的意識還不足以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還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反思策略和技能。
1.在重點處反思。
在知識重點處,引導學生回想相關的知識,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正確掌握知識的本質。
例如,學生在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后,引導學生反思:這兩個分母不同的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為什么要先通分再計算?……在知識的重點處反思,引導學生再次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正確掌握異分母加減法知識的本質。
2.在難點處反思。
在知識的難點處反思,引發學生從一個知識點中,延伸出更多的知識來,為新知識找準生長點,誘發學生從已有知識向新知識方向思考。
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梯形面積的公式推導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此,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顧用割補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和用拼組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學生舉一反三,體會到了“轉化”的數學思維方法,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是受益終生的。
3.在易錯處反思。
在解題易錯處,引導學生對“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錯誤”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找到錯因,從而尋求正確的解題方案,提高解決問題的正確率。
例如,學校要在一條長48米的路上擺花,每隔3米放一盆花,要放多少盆花?許多學生列式為:48÷3=16(盆)。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解題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反思,并組織學生討論:“每隔3米放一盆花”會有哪些可能的情況?從而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解題方法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最大化的自我反思的時間和空間,使之對自己的數學思維過程、問題解決過程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反思和思維的自我調整,讓他們自己在反思的過程中真正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重新建構,使數學學習越學越“活”。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