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造句教學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16-01
造句教學是學生學習詞語、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造句教學的目標指向是交際和表情達意的需要。新課標指出:“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新課程背景下,造句教學的語言學習功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要求實現創新與超越,追求以“彰顯學生鮮活生命個體,實現學生表情達意自我需要”為基礎的語言實踐活動。
一、造句教學要理清正確、規范與表達真情實感的關系
新課標背景下,造句教學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用自己的個性去造句。造句教學首要的是激發孩子們述說自己的見聞,自由而愜意地表達真情實感。學生的造句與生活結合得越緊,涉及的范圍越大,所需的詞匯量就越多,造出來的句子就越生動具體。當然也可能出現學生因為無法正確表達豐富的生活,而出現各種錯誤,此時教師要把教學重心放在語言的正確與規范上來,通過師生評價、示范,引導學生把句子逐步完善和優化。
當前,造句教學中常出現教師為追求學生所造的句子能規范正確,要求全班學生同背一個范句的情況。教師只要學生造的句子不被扣分就行了,至于是不是學生真正想說的話則不重要。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經歷的不是將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與所見、所聞、所思聯系,進行有生命個性的語言表達過程,而是背誦一個僵化、沒有情感體驗和個性活力的句子。如此,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必定降低。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教師把造句當成教學目標,忽視了造句活動背后滿足學生表情達意的自我需要,忽視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本質和價值取向。新課標背景下的造句教學,應該追求以“彰顯學生鮮活生命個體,實現學生表情達意自我需要”為前提的規范與正確。
二、造句教學要理清模仿語言與創造語言的關系
造句,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感知、模仿、創造,逐步深化的語言實踐活動。感知是對語言范例中表達形式有了感性認知;模仿是對語言形式進行模仿,深化語言表達形式認知;創造是在前兩個環節形成的認知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和情感體驗,開展自主個性化的語言表達。這種語言認知和實踐規律在我們的教材中也有很好的體現。北師大版三年級教材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仿造例句說一說。1.元宵節的晚上,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2.元宵節的晚上, 在一起 。
3. , 在一起 。”第一句是讓學生感知相應的句式;第二句是讓學生模仿相應的句式;第三句是讓學生在前兩句感知、模仿語言的基礎上,結合各自的生活積累和體驗,開展“什么時候,誰和誰在一起干什么”的句式創造。整個過程體現由“扶”到“放”的梯度設計,符合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這正如新課標中所說的“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新課標背景下,造句教學要遵循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規律,引領學生經歷語言感知、模仿和創造的過程,讓他們充分模仿語言形式,開拓思維廣度與深度,盡情表達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造句教學要理清造句與習作的關系
習作應該是學習語言表達的手段之一,其本質目標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整體推進,分階段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也體現這個規律: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實踐以“說話寫話”為主要形式;中高年級以“習作”為主要形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是有了低年級詞句表達的實踐過程,才有向中高年級的句、段、篇表達過渡和提升的可能。中高年級學生的習作出現語句不規范、不通順、不完整的現象,原因有多方面,但一定和低年級時造句、寫話能力不夠扎實有關系。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活動應該從一年級開始。根據小學低、中、高三個學段的習作目標序列,一、二年級側重詞句的規范與完整;三、四年級側重句段的具體與生動;五、六年級側重篇章的布局與詳略。不同學段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不同的任務與要求,同時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與發展。
因此,造句教學也應根據小學生的不同特點作相應的調整。低年級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較低,造句可以簡單些。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對生活的認知程度越來越深,體驗生活的能力越來越強,所以,造的句子也應該越來越具有情境性,越來越體現出生活的真實。
可見,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要理清造句教學與習作教學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進程中的序列關系,開展扎實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實現學段目標平穩對接打下堅實基礎。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