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活化 數學 應用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20-01
眾所周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數學教師應該緊扣應用與實踐這兩個主題,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努力營造具有“應用”氛圍的數學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但是,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卻是截然分開的。新教材已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的糾正。例如:估算的方法、課外體育鍛煉的調查、旅游費用的預算等,都從新的視角體現著數學的實際應用。
1.新授:把學生生活中的現象轉化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應用學生熟悉的現象創設新知情境。這樣學生能感到親切,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例如教學《圓柱的認識》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長方形的門,變出一個圓柱體?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后知道:把門旋轉一周,就是一個圓柱體了,很自然地掌握了圓柱的特征。
2.練習:收集“真”數學,學習“活”數學。我們要善于為學生創造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機會。這樣,學生就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所學,為我所用”。
例如在條形統計圖練習中,我安排了這樣的課內外實踐活動:(1)收集最近四個星期你家用去的塑料袋的只數,并用適當的表格進行統計;(2)你能根據數據制作一個條形統計圖嗎?(3)上課時,相互交流各自的統計結果。你從中有什么新發現?
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同學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上課時,根據各自表中的數據推測、估計,并通過熱烈的討論后,同學們發出了“少用塑料袋,為環保貢獻一份力”的倡議。
3.拓展延伸:設計挑戰性、開放性的數學。信息時代要求我們對小學數學應適當增設一些開放性的、有利于學生主動收集與處理信息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統計中設計這樣一道題:“某鞋店要進100雙童鞋,大約應該進多少雙運動鞋?多少雙帆布鞋?多少雙皮鞋?”這是一個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學生需要作社會調查,結合學習到的眾數以及可能性等一系列知識對現實問題作出合理的分析,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答案。如:對校園內的同學抽樣調查,統計鞋的種類以及比例;向鞋店老板了解鞋的銷售情況等。
二、充分提供學生“實踐”數學的機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中應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深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去感受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1.盡量讓學生觀察。不會觀察就不會思考。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觀察為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對于長方體及正方體的特征,我放手讓學生拿出自帶的長方體及正方體包裝盒,自由地在小組里觀察交流,甚至可以動手去剪開包裝盒。經過充分的操作與觀察,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而且為后面的解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盡量讓學生探究。數學課堂中,要盡量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后,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出示了一個不規則的土豆,要求學生運用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去計算這個土豆的體積。這樣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立即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在探究中,學生發現:可通過容器中的水把不規則的土豆轉化為規則的長方體的水去求土豆的體積。
3.盡量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然后廣泛運用數學知識去推理與分析,得到數學結論。這樣的應用過程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
例如,學習百分數后,我讓學生周末去不同的超市了解××鮮奶的規格及促銷情況,然后整理其中兩條數據如下:
A超市:B超市:
××鮮奶××鮮奶
買三送一買二送一
500g×4250g×3
8.00元/袋3.00元/袋
讓學生從消費者的角度算一算、比一比,看在哪家超市購買更劃算。
學生可從多個角度去分析、計算,如一元能買幾克?一克需要幾元?一袋需要幾元?比較后得出結論:去A超市購買便宜些。通過這樣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可以使我們少花錢、多辦事的好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使其思維能力及實踐應用能力得到訓練,才能讓學生逐步養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