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思維 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21-01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創新的活力。
一、教師要具備創新精神
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平時要多參與課題研究,不斷提高理論認識水平,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研究意識。
首先,教師要做到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前,弄清課堂的教學目標,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設計出培養學生思維和創造力的有效教學方法。
其次,教師要認真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課堂上要確立師生平等的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給學生一個身心愉悅的學習環境。課堂上教師起到的僅僅是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是以一副唯我獨尊、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學生,學生在這種壓抑的狀態下談不上積累知識,更談不上發揮創新意識。
再次,教師要善于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反應。學生的眼神傳遞的是對知識的渴求,還是對問題的疑惑,教師必須用自己的雙眼去洞察,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而語言是教師教學重要的工具,因為任何思維都要憑借語言這一工具才能實現,所以教師應當運用好語言,喚起學生的創新激情,激發他們發現問題,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從而挖掘他們的創新潛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重要的是讓學生獨立去思考,去發現。每一個小學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這種求知欲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激發學生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緊密結合語文教材本身豐富的感染力,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心中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語文教材《帶齒孔的郵票》一課,這篇課文介紹的是英國發明家阿切爾發明郵票打孔機的故事。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枯燥無味,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面對這樣的教材,該如何來處理呢?在上課前,筆者準備了一張試卷大小的白紙,折出郵票大小的折痕,然后用縫衣針在每處折痕的地方密密麻麻地戳上小孔。準備好這些,在上課后就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試卷大小的白紙,要求他們不借助任何工具,裁出數張郵票大小的小紙片。有的學生撕下來的小紙片邊沿不整齊,有的學生撕下來的小紙片不規則,甚至有的學生把整張紙都撕破了。看到這種情形,筆者馬上拿出事先戳好孔的那張白紙,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老師接下來的演示。這個時候學生的好奇心已經被調動起來了,這樣的情境創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再進行這節課的教學,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正是通過學生親手做一做,老師演示這一過程,學生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探索,細心觀察,思維活躍,從而發展了創新思維能力。
三、構建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過程不僅是一種認知過程,更是一種交往過程。對于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的學生來說,在小組合作中能培養他們高度的責任感,并讓他們感受到全組的成功要依賴于每個組員的學習情況。合作學習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小組成員之間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要求,圍繞在自讀中讀懂的、有疑惑的、想知道的展開討論,互相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小組的每一個成員要樂于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更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見。
例如,《揠苗助長》是編排在二年級教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個故事大家早已熟知,但對于七、八歲的小學生來說,要真正明白其中的寓意,卻沒有那么容易。于是,教學這則寓言故事,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讓前后桌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并且由易漸難設計了四個問題:①種田人每天去田里,看到田里的禾苗以后怎么想的?心情怎樣?②種田人回到家想了個什么方法?怎樣做的?③最后田里的禾苗怎樣了?④你想對種田人說什么?學生圍繞這四個問題各抒己見,互相交流、討論。最后再由老師匯總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這時候,老師把學生的意見歸納了一下,便引出了這則寓言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學生自然而然也接受了,這比起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就是在這種合作學習中鍛煉了能力,學會了交往、參與、傾聽、思考、探究,為他們以后培養創新能力打下了基礎。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