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沖突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22-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文本中存在著一些或顯或隱的“沖突”,這些沖突無疑成為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如果老師有效地利用這些沖突,就能演繹出精彩的課堂。
一、對沖突的理解
這里所講的沖突有以下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語文教學中的“沖突”,更多是就語文課堂中的“文本內容”而言的;第二層意思:語文教學中的“沖突”,重在引領學生感受、經歷文本沖突中的矛盾,重在引領學生領悟、習得文本沖突背后的情感。
二、設置沖突的原因
(一)為了情節的需要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讓教學更具有集中性、思考性、層次性,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常常設計適當的沖突來帶動教學情節,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狼和鹿》這篇課文時,筆者這樣設計:“隨著一聲聲槍響,一只只狼倒下了,你此刻是什么心情?”學生紛紛舉手,都說很開心,可惡的狼死有余辜,可愛的鹿終于可以快樂地生活了。正當孩子們沉浸在興奮之中時,筆者話鋒一轉:“但是多年以后,人見人惡的狼卻成了凱巴森林的‘功臣’,而人見人愛的鹿卻成了凱巴森林的‘大壞蛋’。”一言激起千層浪,頓時孩子們討論開了。
(二)為了中心的凸顯
課文中的沖突,不僅僅是為教學過程服務的,也不是僅僅起一個過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引領學生感受、經歷文本沖突中的矛盾,從而深層次理解文本,凸顯文本表達的中心。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時,由于前文大量篇幅介紹了大黑騾子為革命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彭德懷的眼里,大黑騾子不再是一頭牲口,而是一名戰士。筆者通過讀文批注、評議交流、品讀深化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彭德懷與大黑騾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隨后趁熱打鐵,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彭德懷如此愛大黑騾子,為什么卻要下命令殺死它?”這樣學生很快就投入到下面語段的研讀中去,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原因:在司令員的眼里,讓戰士有力氣走出草地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殺,而且一定要殺大黑騾子是解決當前困難的唯一選擇,司令員非常清楚這一點。學生通過讀文、辨析、歸納,最后明白彭德懷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出于對戰士們的愛。人物的高大形象在矛盾沖突中得到了深化,人物的高貴品質在矛盾沖突中得到充分體現。
(三)為了學生的發展
一切的教學設計、教學構想都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預設矛盾沖突,要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學習習慣、學習經驗、價值取向等。教師設計的沖突,是為學生學習語言、理解文本、明辨是非、提升感悟服務的,千萬不要為了沖突而設計沖突。
三、沖突的類型及操作策略
文本中的沖突并不是同一種類型,它們呈現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直接就能從文本中看出來;有的需要教師對文本稍加概括之后呈現;有的則要教師深思熟慮后提煉而成。教師要充分利用不同類型的沖突,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
(一)文本中言語上的沖突
在教學《船長》一課時,文本中有這樣兩句話:“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文本中人物語言的鮮明“沖突”展示在學生面前:船長既然要救乘客,又為何要殺他們?這激發了學生對哈爾威船長的重新認識,從而使人物形象清晰化,文本中心在思辨中更加明朗。
操作策略:原文對照,形成對比,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通過讀文感悟、全班辯論,形成共識。
(二)文本中行為上的沖突
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文本中有這樣的描寫:“廉將軍一再擋我們的道,太欺負人了,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廉將軍沒有穿上衣,還背著一根荊條,下跪請罪。”。這“一擋”和“一跪”的行為沖突,讓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引導學生讀文本,找理由,很快藺相如的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貴品質,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就印在學生腦里。
操作策略:劃句子、找理由、談看法、促共識。
(三)提煉后形成的沖突
江蘇省特級教師張康橋教學《九色鹿》時,不斷地提煉沖突,反復地讓學生處在沖突中。例如:“你善良嗎?你英明過嗎?你任性過嗎?你說話不算話過嗎?”已然有一個“沖突”隱隱存于孩子心中。張老師又用名言導之,進而追問:“現在我來問問你,如果調達再掉進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還是不救?”張老師又引進了兩篇文章:《農夫與蛇》與《東郭先生和狼》。這下孩子們愣住了,判斷產生了嚴重的“沖突”,孩子們在你一言、我一語中不斷對照自己、觀察別人,進而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操作策略:盡情表達自己的思考。
文本的沖突解讀是文本、作者、讀者互動的契合,從課堂教學的目標而言,它促成了文本、教師、學生的三者互動,因此文本的沖突解讀既有文本接受意義上的理解與創造,也有課堂教學的意義。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