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古詩教學 情趣 智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23-02
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有獨特的韻律、深邃的意境、豐富的情感、傳神的表達。在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精選了不少經典詩詞,《池上》一詩便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人用凝練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展現了一幅鄉村兒童偷采白蓮的生動畫卷,勾勒出兒童天真可愛的形象,讓我們感受到無限的遐思、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然而在教學中,怎樣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將凝練的古詩語言還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怎樣引領學生徜徉文字,體會古詩特有的節奏和神韻呢?在教學中,筆者著眼兒童的立場,努力營造充滿兒童情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誦讀、涵泳和品味中去體驗詩句承載的情感、言語的魅力和豐富的意境,獲得語言的滋養和情智的濡染。
一、巧設語境,讓誦讀字字入味
誦讀是詩歌教學最基本的策略。吟誦就是理解、對話、以心契心,吟誦使詩人重新活在了我們的心上。可是,怎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由詩歌呈現的表象世界逐步走進詩歌的意境、詩人的內心呢?筆者將誦讀融入到特定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去體味詩的節奏和味道。
課堂伊始,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讀得正確通順,字字落實;在學習生字之后,引導學生再讀整首詩,要讀得字正腔圓,還要讀出詩的節奏;再通過師生的合作誦讀,讓學生在傾聽與模仿中調整語調、語速、輕重、延音,潛移默化地得到語感訓練。在賞析重點詞句之后,筆者配樂范誦全詩,引導學生閉眼傾聽和想象,并模仿詩人吟誦整首詩,在音樂的情境中,學生再次走進詩歌的意境;在課的末尾,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情吟誦。
師:多么可愛的小娃啊,偷偷采了蓮蓬,卻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蹤跡,詩人不禁輕聲吟誦道——
(生接)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師:荷塘飄香,小童無賴,此情此景,令人陶醉。詩人輕捻著胡須,笑吟吟地贊嘆道——
(生接)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在一遍遍有節奏、有韻味的誦讀中,學生身臨其境,心感其情,古詩那特有的節奏和音韻便沉淀在了他們的心間。
二、巧創意境,讓意象豐滿生動
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古詩要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這里的“形”指的就是詩的意象。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揣摩,去捕捉和感悟詩中呈現的意象,并把這種意象在具體的情境中一步步放大,學生就很容易將文本語言轉化為自身的語言,從而既得“意”又得“言”。
在學生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朗讀詩歌后,筆者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提煉和概括腦海中勾勒的小娃形象。在引領學生斟字酌句地品味語言后,又創設了一個語境,讓詩中的小娃形象在孩子們的想象與表達中變得更加豐滿和靈動起來。
師:詩人用凝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優美而又生動的畫面,其實,我們還可以結合詩句和插圖中描繪的內容,把它改寫成一個有趣的故事。也許,故事的開頭就是這樣的:“一個夏日的午后,大人們都午睡了,荷塘里飄來陣陣清香。”小組內編一編,說一說,比比誰的故事最精彩!
生1:一個夏日的午后,大人們都午睡了,荷塘里飄來陣陣清香。這可把小胖肚子里的饞蟲給勾出來了。他躡手躡腳地出了家門,來到了荷花塘邊。啊,一朵朵荷花在微風中搖曳生姿,一片片荷葉在陽光下綠得發亮,一個個蓮蓬是那樣鮮嫩誘人。他不由得舔了舔嘴唇。朝四周看了看,見周圍一個人也沒有,他悄悄地爬上小船,撐起竹篙向池塘中央駛去,順手還扯了片荷葉戴在頭頂上。不一會兒,他就摘下了七八個蓮蓬,便心滿意足地向家劃去。他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卻不知道,身后的浮萍被小船蕩開,早已把他的行蹤泄露了。
生2:一個夏日的午后,大人們都午睡了,荷塘里飄來陣陣清香。小胖怎么也睡不著,便一個人悄悄地溜出了門外。他看見自家的小船就停靠在荷塘邊上,周圍一個人也沒有,便想:今天我要自己摘幾個蓮蓬解解饞。他跳下船,解開繩子,撐起竹篙向河中央駛去。那鮮嫩可口的蓮蓬可真誘人啊!他忍不住停下船,摘下一個就剝了起來。太陽太曬了,他又隨手摘下一片荷葉頂在頭上。一連吃了好幾個,他這才又摘了幾個蓮蓬慢悠悠地把船撐了回來,這是要帶給好朋友小寶吃的呢。瞧他身后,小船經過的地方,浮萍正露出一條水路呢!
走進詩歌的情境,孩子們自由想象,眾多的意象不斷疊加和呈現,小娃豐滿了,畫面靈動了,詩人凝練的語言轉化成了一個個生動而有趣的故事。這樣既填補了詩中的空白,又錘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孩子們融入這種意境之后,便不知不覺與詩人心心相印。
三、巧創情境,讓詩眼啟迪表達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把那些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叫作“詩眼”。抓住詩眼,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品味,常常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成鮮活的形象,獲得語言與思維的同步發展。而這一兩個詞的解讀也將成為“課眼”,串聯整堂課的教學。
師:天真、活潑、頑皮、可愛,幾乎是所有兒童共同的特征。那詩人又是怎樣為我們勾勒和描摹兒童的形象的呢?請同學們再細細研讀這首詩,用筆圈畫出你認為最能表現小娃頑皮可愛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說說你的體會。
生1:我覺得是“偷”。“偷”說明他是不想讓家里人知道。
生2:我覺得這個“偷”和偷東西的“偷”意思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太小了,家里人肯定不讓他一個人下河,所以他是瞞著大人偷偷地去采白蓮的。
師:真好,聯系詩的情境,你把這個“偷”字理解得多么準確啊!
師:同學們,那你們小時候有沒有瞞著大人做過什么事呢?
生3: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特別喜歡吃巧克力,可媽媽說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不讓我吃。我知道,媽媽把巧克力藏在廚房的柜子里。有一天,等媽媽睡午覺了,我就悄悄地溜出了房間,穿過客廳,來到廚房,從柜子里悄悄拿了幾顆巧克力,媽媽到今天都不知道這件事呢!現在想起來,我還覺得心里又激動又緊張。
生4:有一回,媽媽出門買東西去了,表姐到我家來玩。我們就拿出了媽媽的化妝品給自己化妝。我們把眉毛描得烏黑烏黑的,嘴唇涂得鮮紅鮮紅的,還試了試媽媽的裙子和皮鞋,在鏡子前擺了幾個造型。
生5:我還穿過爸爸的皮鞋,戴過他的眼鏡兒!
……
師:是呀,這些都是咱們童年時期天真無邪的表現啊!此時,若你就是那個偷采白蓮的小娃,你心里會怎么想,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在對詩中關鍵詞語的斟酌與品味中,學生品出了一個“偷”字,采蓮兒童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詩人對兒童情有獨鐘的喜愛也便浸潤在了字里行間。至此,學生對詩中的用字之“神”也已心領神會。一個“偷”字還勾起了學生無限的回憶,他們用自己親身的經歷再現了“偷”的場景,分享了“偷”的樂趣,遷移了“偷”的體驗,升華了“偷”的感悟。積淀在心中的“意”化作學生口頭上生動而準確的表達。其實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一首詩,與情景契合的意境時刻都在創造之中。
總之,在古詩的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兒童的視角,創設充滿情趣和智慧的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詩歌的音韻,在揣摩中感悟語言的精準,在交流中錘煉表達的技能,實現語言、情感與智慧的共同發展。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