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家庭作業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24-01
小學數學家庭作業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對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在給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時,卻存在作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千篇一律的現象,使學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因此,優化小學數學家庭作業,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應成為我們關注的課題。
一、享受型家庭作業——讓學生體驗快樂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情感,給小學生設計享受型的家庭作業能夠把學生眼中的“苦差事”變為樂意去完成的事,從而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1.繪畫型作業。小學生大都喜歡畫畫,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設計繪畫形式的作業,讓枯燥的數學作業變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以增加學生寫作業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后,布置學生利用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設計一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并要求在這些圖形的四周畫出色彩鮮艷的花邊,然后將每個學生的作品在班內展覽,評出“優勝獎”。這樣的作業,將抽象的“周長”觀念生活化,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做作業也就有了樂趣。
2.游戲型作業。設計游戲作業,讓學生在游戲作業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乘法口訣”后,筆者設計“拍手對口令”的游戲:一人說口訣的前半句,另一人接口訣的后半句,并且邊說邊拍手。在課余,與同學玩一玩;在家里,與爸媽玩一玩。又如,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教學后,為了掌握“湊十法”這個規律,筆者設計了兩人玩“湊十法”的撲克牌游戲,課間同學們玩得興趣盎然。這樣自然也就對“湊十法”這個規律印象更深。
二、實踐型家庭作業——讓學生形成能力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也是數學教學考慮的重要問題。因此,數學教學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聯系生活,體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
1.操作型作業。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為了拓展學生作業的空間,走出封閉、狹隘的課堂,筆者經常設計一些實踐型的數學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前,筆者布置了“有趣的包裝”作業,要求:找一找家里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紙盒,進行拆裝,在拆裝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并把拆裝的過程、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當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節課時,課堂氣氛異?;钴S,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在探索中發現的問題,基本掌握了長方體的表面是由上下、左右、前后各兩個相同的面組成,共六個面。這樣的作業讓學生真正體驗了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2.調查型作業。生活中處處有數據,尤其是每個家庭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更是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只要我們用心挖掘,正確引導,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根據這些資源,可以給學生設計調查型作業。
例如,在學習《利息》之前,筆者布置學生去銀行或者向家長調查、了解儲蓄的常識與我國目前定期、活期儲蓄的利率,然后再到課堂上來交流、探討。這些作業雖然“稚嫩”,但學生們求真、求實,回歸生活的“大課堂”,自己經歷了調查研究、計算比較、分析概括,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互動型家庭作業——讓學生學會合作
傳統的作業都是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而互動型作業必須采用互動協作原則,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完成作業。這樣的作業能夠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合作精神。
1.家長合作型作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發揮家長的優勢,同孩子一同作業也是作業設計的一種形式。
例如,在家長會上,筆者曾向家長布置協同孩子辦數學手抄報的事宜,通過辦手抄報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數學知識的視野。
2.同學互動型作業。同學互動是小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形成合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善于給學生設計同學互動型作業,以此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
例如,學了“米、厘米”后,筆者布置學生兩人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長和寬;學了“時、分、秒”后,為了體驗一分鐘能做什么,布置學生兩人合作,一人跳繩,一人數數,比一比誰跳得快。這樣的數學作業既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設計小學數學家庭作業時,教師要利用一切資源精心設計,讓學生做作業時“胃口大開”、興趣倍增,并把做作業當作一種享受,在做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