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統計教學 問題 數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25-01
問題一:把“預測的結果”當成“絕對正確的結論”
案例:四年級的“折線統計圖”,例題提供了我國近幾屆奧運金牌數的具體情境:從洛杉磯奧運會(1984)到雅典奧運會(2004),中國隊的金牌數一直保持增加的趨勢。題目要求根據前面的數據預測北京奧運會的金牌數是多少枚。學生判斷:北京奧運會(2008)的金牌數一定比以往更多。
思考:北京奧運會確實如預測一樣,中國隊所得的金牌數比以往更多。但這只能說明我們預測正確,卻不能說明這種增長趨勢就一定保持不變。比如,在倫敦奧運會(2012)我們的金牌數不一定會再增加,在后面的各屆奧運會我們的金牌數也不可能永遠保持增加的趨勢。我們應當認識到,數理統計學“由部分推斷整體”,這是一種“合情推理”。統計規律未必蘊涵因果關系,這是統計方法的本性而非缺陷。所以,我們的教學要避免讓學生把統計得到的結論絕對化,要讓學生學會理性地看待統計結果。
問題二:脫離統計數據,隨意解讀圖表
案例:某教師在教學“折線統計圖”后,設計一道練習:某玩具廠最近幾年的產值一直在上升(用折線統計圖表示),請問:2012年這個玩具廠的產值大約是多少萬元?學生的猜測五花八門:有的說,它會有一個跳躍性的發展,因為工廠規模越大發展越快;有的說,今年的產值會翻番,因為今年是奧運年,可以承接奧運玩具訂單;而有的說,不一定,2012年再次爆發了金融危機,肯定會對玩具廠的生產經營情況產生影響……
思考:《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版)》在第二學段內容標準中指出:“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能進行交流。”但學生的各種預測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必須理清的是,他們的預測是否脫離了統計的結果或是另外尋找猜測的依據?為了讓學生基于統計結果進行預測,可以設計序列問題加以引導。比如上例,教師可以問:1.2011年比2010年產值增長了多少萬元?2010年比2009年呢?2.它們的發展趨勢如何?3.照這樣預測,2012年的產值是多少萬元?這樣才能有效地根據統計結果獲得統計預測。
問題三:圖表解讀膚淺,缺乏深度思考
案例:教學統計圖表后,某習題中提供了某商場一年襯衫和羽絨服銷售情況的統計圖。教師會習慣性地問:你從圖中還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呢?學生的回答千篇一律:某月份銷售襯衫件數最多;某月份銷售襯衫件數最少;某月份比另一月份銷售襯衫件數多多少件等。很少有學生根據數據,分析襯衫和羽絨服隨著季節的變化導致銷售情況變化的原因,去合理確定各季度進貨數量。
思考:學生習慣于陳述那些一眼就能看見的表面信息,而缺少對數據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入思考。一方面是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教師統計教學的教學方式存在問題。有的老師為了保證得到高分,只讓學生說簡單的問題信息以避免出錯。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及時表達自己的統計直覺,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問題四:缺乏質疑精神,過分依賴統計圖表
案例:當前很多統計教學只是引導學生畫圖表、讀圖表,而很少讓學生去選擇圖表。例如某報及某刊上報道了某球星平均每場得分增長趨勢(如圖)。很多人以為右圖一定比左圖得分增長的幅度要大。其實“單位刻度不同也會影響數據的判斷”,兩報刊報道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情況。
思考:在“讀圖時代”,各種統計圖表不斷增加,而當我們面對這些數據時,一方面要學會從中獲得可能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理智,透過數據的呈現形式對某些結論提出合理的質疑。上述案例中其實是同一個人,只不過因為圖的比例不同(左圖得分刻度偏短、年度刻度偏長。右圖則相反),這就帶來了認識上的差異,甚至導致判斷錯誤。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合理質疑,要讓他們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統計圖表。
總之,教師要圍繞數據分析,設置科學、合理、有效的統計活動,發展學生的統計素養。(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