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習作 積累 教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30-02
怎樣才能讓學生的習作言之有物呢?其實,語文教材里處處蘊涵著習作資源。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習作資源,以閱讀為基礎,隨機練筆,降低習作難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積累運用
很多小學生雖然學習了大量詞匯,但習作中描寫不生動,詞匯匱乏,句子缺少靈性。他們積累并靈活運用詞語的能力不高,不能學以致用。教材中的大量詞語、句子需要扎實地積累下來,并要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一)理解詞語
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詞語,仔細揣摩詞意、推敲用法,在此基礎上學會運用詞語。積累詞語時,可以一個個地積累,也可以一類類、一組組地積累,然后再運用這些詞語進行創造性的寫話、寫段練習,讓學生將積累的詞語及時轉化為語言素材,成為活的語言。
例如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筆者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黃河的一些詞語:萬馬奔騰、濁浪排空、波浪滔滔、洶涌的激流、湍急、驚濤駭浪等。先請學生反復朗讀這些詞,想象詞語描寫的情景,說說通過哪個詞語仿佛看見了什么情景?引導學生充分品讀、想象后,再請學生描寫一個場景,試著選用上面的詞語。通過多次讀,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還學會了運用。如有學生寫道:
星期天,我來到海邊,正值漲大潮,海風很大。只見一層層渾濁的巨浪,像一群群兇猛的獅子,又像萬馬奔騰,向岸邊快速撲來,撞到巖石上,高高濺起,真是濁浪排空。站在岸邊,能感覺得到腳下土地的震動,真叫人膽戰心驚。
(二)借鑒句子
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句子特點,及時熟讀成誦,或者仔細揣摩,把握句子特點,然后再及時模仿借鑒,學會運用。如學習《廬山的云霧》一文的句子:“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就可以讓學生朗讀感悟直至背誦,積累下這種語言表達形式,然后引導學生理解句式的特點,把握此類句式,最后再模仿這句話,用“那……像……;那……又像……”的句式,以比喻的手法描繪某個事物。
二、補白擴寫
(一)“空白”處補一補
教材中往往存在著許多“空白”處,有時“空白”出現在文中,有時“空白”出現在文末。這些“空白”有著豐富的想象空間,引人遐想。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這些“空白”,設計精當的小練筆,引導學生對這些“空白”進行適當的補充,在練筆過程中,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感受,又強化了習作訓練,可謂一舉兩得。
如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在學習到史學家談遷為了完成新書的初稿,在北京“四處尋訪,廣泛搜集前朝的逸聞”,“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的時候,老師說:“據史實記載,談遷為了使新的《國榷》更加完備、準確,先后訪問了170多人。他體弱多病,在幾年里,他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也許會遇到惡劣天氣,也許會遇到冷嘲熱諷,請你聯系他的處境想象一下,在他出去尋訪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說、怎樣想、怎樣做的呢?”讓學生想象補白,進行練筆。學生展開了想象,寫出了史學家談遷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二)簡略處擴一擴
文章的簡略處,往往是練筆的好舞臺。許多課文由于篇幅限制或作者謀篇布局的需要,其中的一些情節故意寫得比較簡略。如果在此抓住這些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適當擴寫,既可豐富文章內容,又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如學習《三打白骨精》一文,課文對孫悟空第二次、第三次怎樣打白骨精的部分寫得較簡略,特別是孫悟空、白骨精等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都可以再描寫。此處,就可以安排學生想象描寫孫悟空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打白骨精的具體經過,比比誰寫得精彩。
三、利用插圖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課課都有彩色插圖。這些插圖或揭示課文內容,再現情境;或給課文內容以補充、拓展;或作為課文背景,烘托出課文情境等。插圖也是習作活動的資源。我們需要利用插圖,或“看圖寫話”,或“給圖配文”,或“自由習作”,引導學生關注插圖,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文本的深刻解讀,還有個性化的思考與表達。
(一)描繪插圖
如學習《菩薩兵》一文時,讓學生描寫文后插圖,圖中畫出了藏胞和朱德同志及紅軍戰士在一起的情景。學生想象圖中人物的對話、神態,緊扣課文主題,寫得栩栩如生。有學生寫道:
“朱總司令,你們把我們的家打掃得干干凈凈,還為我們搶播了種子,真是天降菩薩呀!”藏民拉著朱德同志的手激動地說。朱德說:“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紅軍本來就是百姓的隊伍呀。”藏民說:“我們擁護你們。我們為你們帶路。請紅軍戰士們到我們家做客吧。”他們一個個拉著紅軍戰士的胳膊,舍不得松手……
(二)插圖配文
如在教《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以后,師生共賞插圖。插圖畫的是談遷一襲破舊長衫,一手執毛筆,凝視前方,似有所思,背景是青松、群山與史書《國榷》。教師問:“同學們,你想對談遷說幾句話嗎?想表達一下你心中的感動與敬佩嗎?請給插圖配文,寫出你心中的話來吧。”學生寫道: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談遷,一位時代的偉人,后人學習的榜樣!
你像松樹一樣偉岸、堅強,你的著作流芳百世,我們愛戴您!
信念戰勝一切!
豐碑!
勁松!
信念決定成功!
……
學生對主人公談遷的事跡、精神感悟得比較深了,但還沒有機會“情動而辭發”,給插圖配上精美的文字,既是自然的情感抒發,又是一次語言表達的歷練。
四、借鑒段篇
(一)仿構段方式
構段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總分式、轉折式、承接式、因果式、并列式、遞進式、概括式等一些形式感較強,表達效果獨特的段落。在課文學習過程中都可以隨機練習。如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結構獨特,先講述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事例,然后總結出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最終取得成功的。先具體后總結,“先分后總”的結構非常明顯。在此處,就可以模仿這種結構方式,讓學生寫一段話。
(二)仿語言特色
教材里很多課文文質兼美,語言規范,是學習借鑒的好資源。課文里排比、比喻、擬人的手法,還有一些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巧妙的開頭、過渡與結尾的方法等,都可讓學生借鑒、仿寫。如學習了《蒲公英》一文,就讓學生學習課文擬人化的表達手法,以童話的方式編一個故事,可以教師給題目,也可學生自擬題目,要求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好對話。學習了《早》一課,就學習課文按方位順序來描寫的方法,安排學生練寫《我的家》、《我的學校》等。
(三)改課文體裁
借鑒課文內容的方式很多,可以重新寫一寫課文內容,可以改寫古詩,可以擴寫短文,還可以轉化體裁寫一寫。如學習了《宿新市徐公店》,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詩中的情境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等,把詩改寫成記敘文。再比如,學習了故事《三打白骨精》、《孔子游春》等,可以將故事轉化成課本劇的形式,先寫后演,學生的興趣濃厚,爭相參與。
五、活用練習,巧妙練筆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大部分課文后安排了詞語的積累、句子的體會等練習,特別是單元練習中題目形式多樣,可開發的習作資源更是豐富。我們不妨利用這些練習,開展有趣的習作訓練活動。
(一)詞語練習
蘇教版教材的每個單元練習中,都有“誦讀與積累”的練習,比如六年級下冊練習一的“誦讀與積累”:寒冬臘月,北國風光,風刀霜劍,塞外邊疆,漫天飛舞,紛紛揚揚,銀裝素裹,雪照云光,狂風暴雪,雪上加霜,風卷殘云,神清氣爽。這些看似孤立的詞語,組合起來就是一篇精美的文章,這樣的資源可以多加以利用。再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課后練習第二題,有四個詞語:博覽群書,家徒四壁,一襲破衫,奮筆疾書。這正是對談遷形象的描寫,幾個詞連起來就是一篇小短文。如果僅僅止于解釋詞語而忽略了練筆,真是一種資源浪費。
(二)句子練習
如《三顧茅廬》的課后練習第四題,有三個句子,都是比喻句,就可引導學生把握句子特點,并進行大量的仿寫句子練習。再如《第一次抱母親》課后第四題:“‘母親竟然這么輕’,‘我’的心里為什么這么難過?聯系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教學中,教師要求:“現在你就是作者了,看到母親這樣,你為什么難過?你還想起了什么?請你寫下來。”讓學生寫一寫,寫的過程就是思維整理、梳理的過程,是語言有序表達的過程。
教材里的習作資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潛心研究文本,隨文尋“源”,活用資源,隨文練筆,學生的習作水平就一定會快速提高,教材資源的價值也才會得以最大化實現。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