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小學 作文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
0032-01
農村小學生寫作文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可寫的內容,二是不知道怎么寫。前一個問題說明了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少,后一個問題說明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寫作方法。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注重作文訓練形式的多樣性和綜合性是解決農村小學生寫作難的一個有效辦法。
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
學生只有增加閱讀、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才能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作文材料,積累吸收得多,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閱讀。詩詞歌賦、小說名著、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都是能讓學生在寫作中受益終身的知識來源。學生如果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將習作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知識儲備就能逐漸豐厚,日積月累,孩子們寫作文就不難了。
二、注重以說促寫和有感而發的訓練
“說”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它是學生用口頭語言進行回答、討論、復述的表達形式。說的訓練實際上就是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它能夠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作文教學應該注重口語訓練,以說促寫。教師要經常性地安排先說后寫的寫作訓練。我們可以事先布置題目,提出要求,利用晨讀時間給學生一個演講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準備,廣泛搜集資料,這樣他們擴大了閱讀面,并且增強了主動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時,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和突發事件,教師應該不放過任何一個時機,巧妙安排學生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學生會有感而發、暢所欲言、盡情展示自己,他們會表達出自己更真實、更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課文講讀要和作文訓練相結合
教師講讀課文,不應只注重講授知識,要摒棄講讀課文與作文教學脫節的教學模式。教無定法,但不能無法,貴在得法。教師在講讀課上要努力探索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入選語文教材的范文,為教師在講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運用范文向學生提供寫作材料,幫助學生積累寫作資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講讀教學中,要把講解范文的寫作特色與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結合起來,讓學生學習寫作方法,從范文的寫作技巧中吸取寫作經驗,然后逐步將它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
實踐證明,在講讀課中結合課文的寫作特色,指導學生寫作,不僅能使學生對課文的寫作特色心領神會,而且能使學生靈活地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
四、確立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是教師“指導——批改——講評”為一體,教師一人包辦。“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的教學理念倡導的是“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訓練是主線”。本著這一觀點,我們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文教學當中,做學習的主人。在作文的評改環節,教師要突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讓學生互評互改,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評價文章好壞的能力,完全可以讓他們互評互改。讓學生互評互改,并不是讓教師把自己的工作推給學生,教師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要結合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關注作文的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合乎實際、結構是否完整、詳略是否得當。還可以采用學生互評互改的方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盡相同,對事物的看法也往往不同。學生在互評互改中,能夠注意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及時交換看法,共同商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五、注重仿寫、改寫、擴寫、續寫的訓練
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仿寫、改寫、擴寫、續寫,也是解決學生寫作文難的好方法。學生通過把在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寫作中,習作與范文在結構上相似,立意上相近,這就是仿寫。除了仿寫,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改寫。有的課文整體行文自然,結構緊湊,一氣呵成,無懈可擊,但是由于需要,有些情節可能寫得不盡如人意,學生可以進行改寫。很多詩詞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擴寫,使之詳盡具體。有的文章故事性強,結尾意猶未盡、耐人尋味,給人留下欲罷不能、戀戀不舍的感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展開想象,續寫課文內容。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用多樣化、綜合性的訓練形式為學生創設寫作空間和氛圍,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