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作文 高效教學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35-02
作文水平是一個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但學生普遍對作文有畏難情緒,即使到了六年級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不外乎這四點:一是知識積累有限;二是語言表達能力差;三是缺乏組織能力;四是缺乏真情實感。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要當好作文教學的“導演”。
一、導“心”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內動力的最好激發是興趣,即主要來自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因素,更是創新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想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
怎樣才能讓學生對作文感興趣呢?教師要耐心細致地觀察、分析、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將自己的目的、知覺和情感與學生聯系起來,在情感上融為一體,達到心靈溝通才能獲得成功。教師要當好這個導演必須學會用“心”。所謂導“心”就是從學生的心理上和思想上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讓他們有表達的欲望。
例如,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是寫《同年趣事》,筆者先讓他們回憶一下自己有哪些有趣的事,接著讓他們分組互相說說彼此的趣事,他們個個眉飛色舞,談得津津有味,幾乎忘記了時間,孩子們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當中。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珍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讓同學們也聽聽你動情有趣的講述?(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他們個個手都舉得很高爭著要上臺講)
生1:老師,我講的這件事有點丟臉,好傻的。能講嗎?
師:童年的我們真的好“傻”呀!可我們卻傻得可愛,那么天真,這份傻氣也許會成為我們一生的回憶。我想你的故事一定會讓我們哈哈大笑,因為產生了共鳴而笑。你可以開始講述你的故事了嗎?
生1:五歲那年我忽然對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充滿了好奇,就去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媽媽告訴我,我是兩棵種子種在花盆里長出來的。我信以為真,到了幼兒園,就以為自己很博學,講給小朋友們聽,他們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小朋友笑我是傻瓜,說我應該是從媽媽肚子里長出來的。這下我糊涂了,晚上,趁媽媽睡著的時候,我偷偷地去看媽媽的肚子,一看,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我就是兩顆種子種在媽媽的肚子這個花盆里長大的,然后從肚臍眼里冒出來的……
(老師和同學們聽了都哈哈大笑)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講得怎么樣?
生2:講得比較詳細,也很有意思,這個故事挺具有代表性的。
生3:我覺得在寫的時候把兩個地方表達的再具體一點,細膩一點,一定是一篇很出色的習作。
師:請你具體說明一下好嗎?
生3:一個是第一次講給幼兒園小朋友聽的時候,把自己那種很驕傲很得意的心理,通過說話時的表情、動作表達出來,就更好了;第二就是把自己怎樣策劃晚上“偷窺”媽媽,決定揭開秘密的那一段,具體生動地描寫出來。老師我說的是描寫,描寫就是怎樣計劃去看媽媽,在偷看前、偷看時以及偷看后的心理都要很形象地寫出來。
師(笑):老師知道你所強調的是“描寫”,你(生1)明白了嗎?他的建議怎么樣?
生1:我明白了,說得非常詳細,建議非常好。謝謝!
師(趁熱打鐵):剛才同學們的故事講得很精彩,同學們的評價也很到位,同學們一定也能寫好,有沒有信心?
生(異口同聲):有!
這里老師就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之間因為共鳴而產生的語言因素,調動了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從而自然巧妙地激活了所有學生的語言表現力,使他們產生了表達的欲望。
二、導“學”
有了作文的興趣并不意味著就會寫作文了,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因此導“心”之后,還要導“學”。所謂導“學”就是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教學內容,教師教給學生寫作文的方法,培養和訓練學生學習作文知識的良好習慣,使小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說話,學會創造性想象,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來。導“學”可以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教與學兩個方面的和諧,實現教學的科學化、高效化。怎樣導“學”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嘗試:
(一)導“觀”
在作文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閱歷淺,視野狹窄,不會寫作文的情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抓住一切有利機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廣泛地接觸生活,接觸大自然,積累素材,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生活的樂章,從不同的方面記錄生活,記錄身邊的人和事,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為了讓學生積累生活素材,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分類別地指導學生觀察。為此,筆者利用課余時間,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去觀察,帶他們去觀察大自然,看初升的太陽、美麗的霞光、夜晚的明月。春天的時候可以帶著他們到田野里去,讓他們觀察花兒、小草,教他們要抓住特征來觀察,例如:開放的花兒是什么樣,含苞欲放是什么樣,未開放的花骨朵是什么樣,各種小草的特征是什么。夏天可以帶他們看一看茂盛的大豆,紅紅的高粱,赤著腳去摸一摸小溪里的魚蝦,捉一捉樹上的知了。秋天帶他們去看金色的田野,聞一聞田里的稻香,游一游碩果累累的果園,看一看農民們忙碌的身影。冬天,可以讓他們看一看粉妝玉砌的世界,踩一踩厚厚的積雪,堆個雪人,打場雪戰。
平時還要開展許多有趣的活動,讓同學們親自去體驗,如跳繩比賽、踢毽子比賽、拔河比賽、班級演講比賽、成語接龍比賽等活動。活動之前老師要對學生們提出要求,例如:要注意觀察活動中的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并展開聯想。因為沒有想象的文章是沒有靈氣的,因此教師可以經常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到社會上去做好事,回家幫父母做家務,多了解身邊的人和事,為寫作準備大量的素材。這些體驗幫助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戶,找到了寫作上取之不盡的源泉。
(二)導“說”
光學會觀察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說出來。說話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說話能力的提高對寫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抓住—切機會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教給他們說話的技巧,讓他們將觀察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能按由遠到近,由上到下,由人到景,由整體到局部系統連貫地說。每次作文都是讓學生先觀察,再在班上分組讓他們自由地說,然后小組代表在班上說給大家聽。小組代表說完,讓聽的同學說出好在哪里,不恰當的在哪里,認為應該怎么說。然后教師再評講,具體指出孩子說的好在什么地方,不恰當的地方怎樣改,應該怎樣說。并告訴學生怎樣運用比喻、擬人等一些修辭手法把文章說得更生動形象。
例如,秋天到了,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到田野去觀察,以《美麗的田野》為題,寫一篇寫景的習作,而對著一望無際的稻田,開滿野花的田埂,看著慢慢流淌的小溪,孩子們不知多高興呢。首先讓他們用詞語來形容秋天,學生們說了很多,如:碩果累累、秋色宜人、秋意深濃、金風送爽等。接著老師讓他們說出描寫秋天的詩句,很快有的學生脫口而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的說:“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然后讓他們用修辭手法來描繪一下眼前的美景,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也調動了他們的表達欲望。有的說:“稻子笑彎了腰。”有的說:“金黃的稻田像一塊黃色的地毯。”有的說:“金黃的稻田像鋪滿了金子。”同時再讓他們描述一下周圍其它的景物。有的說:“小溪清澈見底,連水底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小魚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來游去。”有的說:“你們看,田埂上的野花在向我們點頭微笑呢。”有的說:“我看見小草在向我們招手問好呢!”緊接著讓他們說說心里的感受。
就這樣,一堂寫作指導課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著,口頭作文就這樣引入作文課中了。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創新作文能力而言益處是很多的,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導“讀”
學生在習作中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就必須借助相當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來外顯,這些一定數量,一定質量的語言從哪里來呢?當然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是必不可少的。書讀得多了,不僅能積累豐富的知識,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開闊視野,開發智力。教師要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作品,讓學生閱讀,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推薦的男孩子必讀的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教師應讓學生認真讀一讀,不但可以學到豐富的詞匯,還可以深切感受到魯濱遜那種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學生學會在困難面前怎樣學會生存,學會創新。還有《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等。每天安排在學校閱讀時間半小時,回家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情況下適當閱讀—些書籍,要求學生每次閱讀都要寫讀書筆記,摘抄、仿寫、心得體會都可以。堅持下來,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不但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還激發了閱讀興趣,培養了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了寫作水平,同時也提升了思想境界。
(四)導“寫”
觀、說、讀的能力提高了,還需要培養學生寫作的能力。就語言表達而言,寫不過是用筆在紙上寫自己想要說的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可對小學生來說,說不容易,寫更難。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知道取舍,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往往把自己說的話像記流水賬一樣全寫下來了,不分主次。
因此,作為教師既要耐心積極地鼓勵學生把說的寫下來,又要給以必要的示范引導。如先指導他們按什么格式去寫,常見的標點符號是什么,遇到不會寫的字要去查字典。指導時要親切、謙虛地告訴學生連老師也有不會寫的字,也需要經常去查字典。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書寫格式大多正確了,文章中也沒那么多的錯別字了,基本上能正確使用常見的標點符號。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