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本閱讀 寫作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39-01
長期以來,小學生怕寫作文,作文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已成為普遍現象。究其原因,孩子無話可寫,也不知怎么寫。而我們的語文教材,往往集文采與哲理于一體,學習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與孩子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聯系。
因此,我們要依托文本,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更深入地思考,將文本中的語言“學得”巧妙地轉化為孩子作文訓練的“習得”,找到文本無處不在的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根系,并以此拓展學生的寫話空間。
一、用文本激發孩子的寫作情感
用文本觸動孩子的寫作心弦,指的是用文本的優美語言形式改變孩子的語言形態,提高他們的語言智慧和語言能力。教材的文本體裁多樣,童話,詩歌,散文,小說,如果細細品味,都耐人尋味,仔細琢磨,都與眾不同,用心尋找,就能發現其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和語言訓練點。
如六年級上冊《窮人》結尾:“‘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拉開了帳子的那一瞬間,該是多么溫馨又難忘的一幕,讓孩子充分感知桑娜一家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張開自己寬大、善良的心胸來撫養兩個孤兒的美好心靈。讓學生通過想象,來續寫拉開了帳子后感人的一幕以及想象桑娜一家日后的生活場景。孩子們若有所思后,認真地寫了起來。通過這樣的寫作訓練,不僅讓孩子更深地感悟到桑娜一家人性的光輝,更是培養了孩子善于思考、善于想象的寫作能力。
又如五年級下冊有一篇略讀課文是《與象共舞》,作者趙麗宏用無比生動的語言將我們帶到“萬象之國”泰國,體驗到大象無處不在的聰明與靈氣。作者觀察細微,抓住了大象一系列的動作進行描寫。課文學完了,大家都意猶未盡,為此,筆者出示一系列泰國大象有趣的圖像,有的在用象鼻畫畫,有的在用象鼻轉呼啦圈,有的在用象鼻踢竹球。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喜歡的畫面,學著課文中的先總后分的表達方法,通過想象加入動作描寫,他們盡情地寫起來。因為文本的語言已經觸動了他們的心靈,他們愿意寫,喜歡寫,于是,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在他們筆下呼之而出了。
其實每個文本都是迥異的,但毫無疑問,每位作者都是用自己的心靈在創作,不僅潤澤了孩子的心,更是留下雋永的文字,為孩子的創作留下一條可以追尋的足跡。
二、用文本延伸孩子的寫作視角
小孩子是特殊的群體,對他們而言,外面的世界既多姿多彩又離他們很遙遠。他們寫作的觸角其實觸摸到的是很有限的。作為老師,應該進一步拓寬孩子的寫作視角,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寫作的素材,并向多角度延伸,從而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如六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老人與海鷗》,這是一篇令人深深感動的文章,老人對海鷗那無微不至的照顧與相守的畫面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田。直到有一天,老人停止了呼吸,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樣來到海鷗的身邊時,海鷗們一直在畫像前盤旋不止。這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寫話訓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海鷗,看著今天的畫像,肯定會想起以前和老人之間的點點滴滴,或許他幫你包扎了傷口,或許他幫你救回了你的孩子,或許他喂過你可口的美食,或許他幫你搭建了溫暖的窩……請你寫下屬于你和老人之間最溫情的時刻吧。孩子們沉吟片刻,便文思泉涌,這獨特的角色轉換,讓他們的心與老人更加親密,更加難舍難分。他們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回憶中,徜徉在語言文字獨有的情意中,筆下流淌著情意濃濃的語言。
三、用文本拓寬學生的寫作空間
一個文本,它能編排入教材,字詞都是經過多次刪改和修訂的,可以說是千錘百煉,字斟句酌,一篇課文必是伴隨著一種或幾種表達方法,或敘述,或描寫,或抒情,或說明,或議論,而這幾種表達方法,又往往交織在一起。所以,要讓孩子漸漸感受到這些知識的存在,并且要學習作者是如何獨具匠心,從中受到寫作的啟發,激發自己的思維,延伸自己的寫作空間。
文本體裁多樣,有記敘文、說明文、詩歌、散文、小說。由深入閱讀轉化到寫作,模仿是很好的方法。如五年級下冊的《兒童詩兩首》寫得很有童韻。在課堂上,孩子朗朗地讀著詩歌,唯美的畫面、優美的詩歌打動了他們的心,激起了他們寫作的欲望,他們也模仿著詩歌的特點進行了創作,寫下了《我想》與《童年的水墨畫》。再如學習了《慈母情深》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孩子們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隨著記憶的鏡頭拉伸到屬于自己最感人、最心酸的那一個場景,動筆寫下了屬于自己的《慈母情深》。
如果我們經常能重視文本資源的開發挖掘,讓學生在習得文本語言后,進行課外體驗和延伸,就能進一步發揮文本的優勢,實現讀寫結合,激發寫作興趣,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