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詞語教學 效率 品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41-02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在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為根本任務的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貫穿整個語文教學的始終。然而,對于詞語教學,很多老師都是帶領學生認讀之后,解釋詞語意思,然后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這樣的教學,詞語的意義、意蘊沒有得到應有的挖掘,學生對于詞語的意思很難準確地理解,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及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語文教學,就必須抓實詞語教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品味詞語,提高詞語教學的效率。
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正確理解詞義是正確運用詞語的基礎,在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的基礎上,要抓住理解詞語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不放。理解詞語的意思方法多樣,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意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理解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可見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是小學生必備的語文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讀懂詞語的意思。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把詞語放在整篇課文中揣摩其意,如《再見了,親人》一課,當學到“雪中送炭”一詞時,筆者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師:課文用了哪個成語?
生:雪中送炭。
師:“雪中送炭”的“雪”和“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下雪;炭,木炭。
師:下雪了,天氣怎樣?這時最需要什么?
生:下雪了,天氣很冷,這時最需要溫暖。
師:誰能說說“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
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時候,給人送去木炭,讓他取暖。比喻在別人困難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師:再讀課文句子——
生: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師: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這時急需什么?句子中的“雪”是什么?“炭”呢?
生:句子中的“雪”是空著肚子,“炭”指打糕。
師:讀句子——“測驗時,我的筆沒墨了,同桌借給了我一枝筆。這真是雪中送炭啊!”這里的“雪”是什么?“炭”指什么?你能用這個詞說一句話嗎?
這樣引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詞語意思。
再如,“不約而同”一詞是《十里長街送總理》的一個重點詞,在讓同學們用“不約而同”一詞造句時,個別同學寫到“我不約而同……”顯然,學生還沒理解詞語意思。其實“不約而同”一詞可以這樣引導。
(師讀句子)
“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老人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青年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小孩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師:有人指揮嗎?約定了嗎?
生:沒有。
師:事先沒有約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完全一致,課文用了哪個詞語?
生:不約而同。
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詞語的意思了。
二、品味詞語的多種方式
閱讀方法不僅僅是機械的解釋定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實際,進行言語比較訓練,體味詞語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一)近義詞比較
1.《橋》這篇課文,體會老漢的“吼”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對比:
①老漢突然跑上前,從隊伍里拉出一個小伙子,叫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很。
②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從“沖、揪、吼、像只豹子”這幾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2.《窮人》這篇課文,在收養(yǎng)西蒙孩子時,漁夫說:“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個熬字可以換成什么詞?可以換嗎?為什么?比較句子:
①“哦,我們,我們總能度過去的。”
②“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通過比較。學生能體會到“熬”字用得很準確,明白了漁夫一家以后的日子將舉步維艱,也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比原來更困難,但為了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他們寧可吃苦,反映了窮人善良的高尚品質。
這樣教學,不但讓學生精準地把握了詞語的意思,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而且體味到了詞語背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二)對比比較
通過不同詞語之間強烈的對比,就能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的思想品質。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中的“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把句子中的兩個詞語“成噸”、“0.1克”放在整個語境中讓學生理解、體會,就能讓學生感悟、領會到居里夫人的獻身科學、對真理鍥而不舍的崇高品質。
(三)同詞異義比較
同一個詞語,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義不同。
例如《橋》這篇課文有兩處老漢的“吼”。
①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②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這里有兩處“吼”,有什么不同的含義嗎?從這兩句話里的“吼”你體會到了老漢想到了誰?
通過討論,同學們弄清了第一個“吼”是表示老漢要小伙子站到最后,讓老百姓先過橋(愛村民);在村民過橋后,只剩老漢與小伙子時,第二個“吼”是叫小伙子快點走(愛小伙子)。
(四)增刪詞語比較
這種方法就是在同一語句中,增添一詞或刪減一詞,然后進行比較,以顯示某一詞語的表達效果。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為了不讓敵人發(fā)現(xiàn)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走”可以改為“我們走”或者“同志們,跟我走”嗎?比較一下表達效果,通過引導比較,學生明白了一個“走”字,體現(xiàn)出班長態(tài)度之堅定、決定之果斷,也能更好地理解了斬釘截鐵的意思。
又如,《一夜的工作》有個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分量。”教學時,筆者拋出問題:花生米增加了嗎,你的理由是什么?大部分同學說沒增加,為了讓同學們準確理解,筆者用了刪詞比較法。
把“好像”刪掉后意思相同嗎?請讀句子:
①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分量。
②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分量。
通過比較,學生明白了,好像沒增加,其實增加了,只是太少,能數得清顆數,可想周總理的生活是多么簡樸。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