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評價語言 教師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53-02
隨著課改熱潮的掀起及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出現了異彩紛呈的局面。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隨之發生了質的變化,諸如“賞識教育”、“激勵措施”、“閃光點”都成為教壇流行語,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得到了提高。其中,老師的評價和引導起到關鍵的作用。
一、課堂評價語言要準確,忌模糊
評價語言應該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和存在的缺點,語言要簡潔、不模糊,對于強調的地方要講得明白,讓學生聽得清楚。語言的簡潔、準確是評價語言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評價語言就沒有了生命力,無論說得如何生動,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蒼白無力的。所以教師評價語言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既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味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對的,哪是錯的,錯在何處。
例如,某位老師在上一節語文課時,用上了:“你讀得很正確,若聲音再響一點點就更好了。”“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這位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準確而又得體,能因人而異,具有針對性地作出不同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又恰恰能使學生明白如何糾正。
二、課堂評價語言重激勵,忌指責
指責性的評價語言往往讓學生處在自責的心理狀態中,壓抑、自卑,注意力得不到集中。充滿激勵、人文關懷的評價有助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悅、寬松的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間,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濃厚興趣,使學生處于興奮、主動、積極的狀態。
例如,某位老師在教《五彩池》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問:“能不能在五彩池游泳?”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對于這個問題議論紛紛。有的說能游泳,有的說不能游泳。老師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用贊許的口氣對該學生說:“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的好孩子,這個問題提得太棒了!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于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干凈,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一點撥,學生興趣就來了,迅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大的面積不足一畝,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淺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大多數太小太淺),“水也來自同一溪流”(水質干凈),“原來池底生著很多石筍”(池底有危險的障礙物)。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在五彩池不宜游泳。更何況這樣奇異的自然風光,應當得到很好的保護,不適宜讓許多人去游泳。
這樣的評價語言,不僅鼓勵了學生敢于大膽提問,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里教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用真誠的語言予以表揚,循循善誘,恰到好處,發揮了評價的指導功能。
三、課堂評價語言揚個性,忌簡單
有益的教師反饋應該是具體的、描述性的和及時的。課堂上我們會經常使用“好”、“不錯”、“真棒”等評價語言來評價學生,其實這種評價語言帶有很大的模糊性,學生難以具體了解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又“棒”在何處,在一定程度上不清楚自己的思維優勢的可延續性。所以,我們應該運用建構性的語言給學生以明確、清晰的建議,盡可能對每一位發言的學生都予以針對性的、具體的、個性化的評價。
其實,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是一種有極大個體性、差異性和豐富性的心理行為。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不要人云亦云,要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意、新探索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努力去呵護他們,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是他們對文本、對人生的不同感悟。如果教師不那么武斷,能微笑地說:“說得真好,多么有創意的想法!”聽到這樣的評價,學生就敢于大膽地去想象,他們的想象力會越來越豐富。
四、課堂評價語言宜豐富,忌呆板
語言單調,評價語言貧乏,是當今課堂教學的評價語言存在的一大問題。課堂上,教師總以最簡單的“不錯”,“很好”,“還可以”之類的話重復給予表揚,學生聽了就會味同嚼蠟,還會使課堂氣氛顯得沉悶、機械、程序化,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言,能使學生猶如坐春風、沐春雨,課堂內也總是洋溢著勃勃生機。可以說,生動豐富的評價語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生成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
例如,我校一位老師在教《天鵝的故事》一文時,在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自己心中天鵝的形象的訓練中,面對不同學生說出的同樣的話,他的評價卻并不雷同:“你的話雖一樣,語氣不同。”“你的話雖一樣,語調不同。”“你讀得太好了!以后老師都不敢讀書了。”“你讀得讓老師都感動了。”“老師覺得,你長大后肯定是一個播音員。”如此明朗、生動、豐富的評價,深深感染了學生。
五、課堂評價語言宜巧妙,忌機械
課堂教學處于多邊交往的動態語境中,教師的評價要隨時作出適應性的變化和調整。課堂上,老師如果缺乏教學機智、應變語言,會使學生對老師的印象大打折扣,從而影響他們對該學科的學習熱情。當教學中出現難以預料的變化時,老師首先要鎮定,自信,頭腦冷靜,語態平和,通過準確地觀察聽辨,做出快速巧妙的處理,要隨機應變,通過機智的課堂評價,從容應對。
例如,課文《動手試一試》,某位老師講讀課文時,提問:“科學家聽了小女孩的話后表情怎樣?”全班齊答:“哈哈大笑!”話音剛落,一陣“哈哈哈……”從一個角落里傳來,是一位平時上課不安分的學生。此時,他那副滑稽的樣子,早已把許多同學逗得掩面竊笑。該老師靈機一動,語氣輕柔地對他說:“你來笑給大家聽聽。”開始,這位同學還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老師在罰他。老師看出了他的擔心,真誠地對他說:“剛才你笑得不是很好嗎?再來一次。”沒有了顧慮,一聲發自內心的“哈哈哈……”的大笑,引得大家也跟著“哈哈……”大笑起來。這時,沉悶的課堂氣氛一下子被打破了,每個人都顯得興致勃勃。接下去的課上得非常默契,倒有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喜獲。
六、課堂評價語言求開放,忌單一
傳統的教學評價總是以教師評價學生為主,形式單調,這已明顯不適合新課程的要求。開放的課堂應該讓學生活躍起來,許多教師已意識到僅僅自己評價好或不好還不夠,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也參與評價。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有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參與評價,能給課堂帶來開放,給學生帶來發展。
例如筆者在教《天游峰的掃路人》,指導學生朗讀時是這樣倡導學生自主評價的。
師:誰有把握讀好這一段?
有位學生重讀了“第一險峰”、“拋”、“飄飄悠悠”、“斷掉”這幾個關鍵字,他讀得很認真,也很自信。
師:你有評價自己朗讀的優先權,先請你自己評價吧!
生1:我把這幾個詞加重了語氣,把山峰的“高、險、陡”讀出來了。
師:真好,你真能體會。有其他學生想評價的嗎?
生2:除了加重語氣外,有時輕讀或延長也能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師:你們試試。
學生開始試讀。
在這個朗讀評價過程中,教師始終讓學生當評委,教師僅作引導。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在這種和諧的心理環境下,學生是自己的老師,而評價的功能顯然不是定性,而是成了促進學生朗讀能力提高的手段。
課堂評價是一門藝術,評價語應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語文課堂魅力十足,精彩紛呈,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老師的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正確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要本著對學生的一顆愛心,對教育不倦的探索,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豐富自己的經驗,提升自己的素養,從而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