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學習 不等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58-02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自主學習成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熱點。走進語文課堂,自主學習方式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分組合作、討論探究、師生對話……這些學習方式確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凸顯學生的個性。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是另外一種景象,為此筆者就以下幾種情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分組合作≠自主學習
目前,在小語課堂中,廣大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廣泛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火花閃現(xiàn)的課堂確實給人以享受與啟迪。然而,不少教師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片面地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并把它等同于自主學習。下面是一位教師執(zh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這篇課文講了小興安嶺的哪些景色?
生:講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景色。
師:請喜歡春季的同學坐在一起,喜歡夏季的同學坐在一起,喜歡秋天……
生用近兩分鐘時間,按自己的喜好搶到了座位;大多數(shù)坐到春季夏季小組中,而秋季那一組只有四位同學。
生開始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匯報學習結果。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其他學生的發(fā)言被某個優(yōu)生取代了,且代表的是個人的立場。
上述教例中,乍看是學生在合作、在學習、在交流,教師似乎真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仔細琢磨,學生在沒有充分獨立讀書、思考的情況下進行的合作學習,只能是為個別優(yōu)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實質上自主學習的標志是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體現(xiàn),取決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否主動地潛心文本中,而這一教例中整個學習過程并沒有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變成了“一人獨白,他人獨聽”以及“人云亦云”的局面。要真正使自主學習與合作討論有機融合起來,關鍵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jù)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進行合作學習,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自主學習而合作。此外,教師必須喚醒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與文本、與同學零距離交流,在小組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而有序活動,積極交流、溝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二、討論≠探究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不管需要不需要,應該不應該,合適不合適,一概用上,把“討論”作為“自主學習”的標簽,給每堂課貼上。以下是《黃鶴樓送別》的教學片段。
師(板書課題后):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先讀書,可齊讀或分段讀,讀完后討論:李白和孟浩然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情況下分別的?
師:請各組代表說說。
……
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寫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知道長江是江南江北,中國東西聯(lián)系的樞紐,那時又沒有火車、汽車,江上應該很忙,為什么這兒說是“孤帆”呢,學習小組內討論一下。
上述教例中,第一個討論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能認真讀一下課文便能解決,可能許多預習過的同學,答案已在頭腦中了。這種形式上的討論只能浪費同學們認真研讀課文的時間而已。而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既沒有討論的必要,學生也沒有了解的必要,這只是教師一廂情愿的想法,目的無非是想讓學生通過感受“孤帆”來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厚友誼。其實,感悟他們之間的友誼只需多讀幾遍課文便能實現(xiàn),李白用“孤帆”的原因誰也說不清,可能是當時江上確實只有這條船,可能是詩人當時心情的寫照,也可能是詩人的一種感受罷了。本身就說不清的東西還讓學生去討論、了解就沒有必要。這個案例中的兩次討論,表面上看,教師營造了開放、自主的課堂氛圍,但由于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話題或過于簡單,答案直白,或過于晦澀,不宜言表,而導致討論的低效,使探究徒有其表。出現(xiàn)這種為“討論”而討論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無非是“討論”在不少教師的潛意識里,已經與時下流行的“探究學習”混為一談,他們不知怎樣的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真心的討論,不知該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避免出現(xiàn)優(yōu)生充當講師,其他學生作為觀眾的現(xiàn)象,不知如何才能避免自由放任,毫無結果的討論。
三、師生對話≠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建議旨在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然而,在實踐中,部分教師由于對這一建議中“對話”的內涵理解膚淺,而出現(xiàn)偏頗,認為“師生間的談話、答話”就是閱讀中的對話教學,“學生的一言堂”就是對話教學。下面是一位教師執(zhí)教語文第二冊《快樂的小公雞》的一個片段。
師:小公雞遇到了一個什么問題?
生:怎樣才能快樂。
師:小公雞的問題解決了嗎?
生:最后解決了。
師:他是怎樣解決的呢?
生:他去問了老牛、青蛙、小蜜蜂……
師: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公雞?
學生爭著舉手,教室里鬧哄哄。教者顯得非常高興,對學生的發(fā)言不加評判,總是頻頻點頭。
上述教例中,開始部分師生間的交流只是問答式的談話,且這種談話缺乏深入地與文本的對話,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間的談話、答話,不是新課標倡導的對話教學。后來,教師干脆把發(fā)言權全交給了學生,一個說了,另一個再說,課堂變成了學生的“一言堂”。學生沒有在對話中形成思想上的碰撞,也沒有在對話中互補與汲取,更談不上引發(fā)體驗,這種學生的“一言堂”也不是新課標倡導的對話教學。
教學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主要是部分教師把“對話”與“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等同起來了,認為教師多與學生交流,多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到了體現(xiàn)。其實真正的對話是使學生經歷兩個過程:第一,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與文本的直接對話中,獲得知識的積累、精神的豐暢;第二,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過程,有效的對話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引發(fā)情感的迸發(fā)和盡情釋放。與文本的對話應是對話教學的落腳點,上述教例就是忽視了與文本的對話,更談不上師生、生生之間精彩的對話。對話教學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真正有效的對話能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對話中引導學生進入“感言于心,化心為言”的教育殿堂。
四、教師的講≠抹殺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性學習是語文學習方式的重要理念。而自主性學習的理念在轉化成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異化,教師認為學生自主了,似乎自己就可以退避三舍了,甚至認為講解、引導了,就會抹殺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xiàn)象一:當學生回答或爭論中出現(xiàn)一些明顯的矛盾和錯誤時,教師因怕傷害其自尊心而說出“你錯得很有價值”,還聲稱“不能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現(xiàn)象二:學生就某一問題發(fā)生激烈爭論,爭論結果不一,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學生期待老師明辨是非時,老師卻給予模糊的肯定:“你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老師不僅不給結論,還美其名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以上兩種現(xiàn)象中,教師都抬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同時也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有時教師的“講”恰恰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更加有效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難以獲得體驗時,需要教師的講;學生探究遇到困難時,需要教師的講;學生多元解讀出現(xiàn)誤解時,更需要教師的講。上述情況出現(xiàn)時,只有教師的有效引導才能指導學生以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的學生個性才是健康的、積極的,人格才是健全的。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