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 線 點 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64-02
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找準切入點,然后理成一條線,抓好幾個點,從點上深入,在面上延伸,層層推進,逐步提升。做到這樣的“線、點、面”的有機結合,切實在一節課40分鐘內讓學生有所收獲,就是一節好課。
一、找準切入口,理清一條線
上得好的課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由一條思維主線貫穿整堂課,然后再以品味、朗讀、欣賞、想象、模仿等教學形式,使學生深入文本,在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整堂課井然有序,水到渠成。所以,教學主線的設計至關重要,有了主線就使課堂教學有了總體框架,不至于零散孤立。主線的設計就是要找準教學的切入口,找到一個溝通教與學的通道,順著這一通道,教學不斷向縱深推進,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如《西門豹》這篇課文講的是西門豹巧施妙計破除迷信的故事,課文圍繞破除迷信來寫,破除前調查研究,破除時假戲真做,破除后興修水利,這是文章的思路,圍繞這個思路,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西門豹破除迷信的辦法好嗎?你從哪個句子感受到這個辦法好?劃出有關的句子,想想為什么?學生順著這些問題去讀有關的段落,帶動全篇的學習,較好地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情感也被調動起來了。這樣就突出了教學的重點,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啟迪學生的思維,把他們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導到新的知識點上,較好地溝通了教與學的關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找準語言品味點,從點上深入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必詞詞講,句句問,應當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評詞語的妙用,體會其表達效果。因此,在備課過程中,除了找到課文的主線之外,更為關鍵的就是找準語言訓練點,從點上深入,讓學生切實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如《秋天的雨》一課,抓住“五彩繽紛”這個詞語,讓學生品味。
師: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秋天會有哪些顏色呢?用橫線劃出來。
學生讀課文后劃下有關的詞語。
師:這么多的顏色,文中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
生:五彩繽紛。
師:還有哪些詞語也是用來形容顏色多的?
生:五顏六色、五彩斑斕、絢麗多彩。
師:這些詞語可以互相替換嗎?為什么?
師:你們把詞語放進句子里讀讀,四人小組合作商量看行不行。
生討論。
師: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來看“繽紛”這兩個字,是絞絲旁,和絲線有關,飄動的絲帶,所以這個詞除了寫顏色多,還帶有一種動感的美,而五顏六色沒有。請你們再讀第二自然段,看哪些句子既寫出了顏色美,又寫出了動感的美。
生找句子。
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描寫“五彩繽紛”的句子。“五彩繽紛”是文中的關鍵詞語,教師緊緊抓住它,環環相扣,讓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但老師不滿足于此,在充分想象中,讓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與生活進行鏈接,引領學生先由課文抽象地理解詞語,再由詞語回到文本之中,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三、在面上延伸
理清思路,品味語言,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兩個步驟,但閱讀教學要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為學生構建閱讀教學的廣闊天地,還要在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適當加以拓展,把這些“點”組成一個面。教師在分析講解時做一做“減法”,在探究拓展時做一做“加法”,實現閱讀教學的優質高效。
(一)理解有度
老師們比較關注個性化閱讀,多元解讀文本,尊重學生閱讀意愿,但是有時候學生的多元解讀出現了偏讀、淺讀、誤讀的現象。因此,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多元化的感悟,應該有老師的介入和干預,進行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的閱讀施加積極的影響。教師拋出的問題放出去要有收,要圍繞主線開展教學的活動,使閱讀朝著一定的目標行進,使正在成長的學生把握好文本解讀的合理性,把閱讀引向深入。
如《畫家與牧童》一課,品味幾個句子后要回到“戴嵩的著名”去理解:為什么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是因為他著名。為什么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描淡寫?他畫畫技藝高,是個著名的畫家。這些理解是在主線下的,沒有超出課文的范疇。這和框住學生的思維不一樣,老師應該把握好個性化閱讀的合理性,心中要有課文的主旨,既要把握課文的主旋律,又要讓學生懂得欣賞課文的內涵。
(二)有效拓展
進行拓展延伸,若讓學生天馬行空,學生學得膚淺;過于繁瑣,學生學得散亂。為此,拓展補充資料應回應主線,升華學生的情感。如《生命 生命》一課,一位老師這樣進行拓展。
師: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到底怎么樣才能算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呢?我們先來看一張圖片(出示杏林子照片),看著這張照片,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是一個樂觀的人,是一個很幸福的人……
(課件出示杏林子的成就以及杏林子變形的雙手。)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討論。
師:你們說對了,這是一雙因病而畸形的手。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就是本文作者的手。杏林子12歲就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關節壞死。從12歲患病到61歲去世,整整50年時間里,她腿不能動,腰不能轉,臂不能抬,保持著一種姿勢,在輪椅上坐了整整50年!
師(出示成就):但她憑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50年的時間里,她用這雙手寫下了四十多本著作,有小說,有散文,有影視評論,有影視劇本。這么多的著作是這樣寫的:腿上架著一塊木板,顫巍巍地用兩個指頭夾著筆寫字,每寫一筆就像舉重一樣,一字一痛,但她憑借頑強的毅力讓自己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想說些什么呢?
生討論。
師:杏林子對生命負責的態度令我們震驚,就讓我們帶著這份震驚一起來讀讀這一段話。
適時地補充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合理利用課外資源,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從而聯系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加強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懂得熱愛生命,體現教學“不著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責編 黃鴻業)